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明确该技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6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影像学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Force开源CT扫描仪利用双能量技术进行全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完成后按照30%的100kV数据与70%的150kV数据比率,融合形成120kV的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时,首先将数据传至图像工作站(SyngoVIA10B),依次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量扫描数据(100kV和150kV)加载到Dual-Energy软件内,然后启动程序内的LiverVNC处理模块进行测量。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并测量各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标准化碘浓度(A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ASSC)和静脉期碘浓度(VIC)、标准化碘浓度(V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VSSC)。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指标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26例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0-78岁,平均年龄62.5岁。胃癌发生区域分布为贲门区癌6例,胃底部癌2例、胃体部癌7例,胃窦部癌6例,幽门区癌1例,其余4例癌灶同时累及两区以上。共匹配并测量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84枚,其中46枚为转移性淋巴结,3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分别为(1.64±0.58)mg/ml、(1.67±0.61)mg/ml、(1.13±0.76)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碘浓度(VIC)分别为(3.11±1.08)mg/ml、(2.80±0.71)mg/ml、(1.83±0.6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分别为(0.17±0.07)、(0.17±0.07)、(0.1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分别为(0.62±0.26)、(0.55±0.14)、(0.3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分别为(3.61±1.69)、(3.03±0.71)、(1.6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以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5个指标与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胃癌原发灶组的5个指标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三组间的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VSSC)分别为(5.13±1.38)、(3.25±1.13)、(2.85±1.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各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发现各定量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00(AIC:0.705、VIC:0.834、ANIC:0.749、VNIC:0.803、ASSC:0.895),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通过对各个指标区分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进一步确认,发现动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52.6%,静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89.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57.9%,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
结论
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中的动脉期碘浓度(AIC)、静脉期碘浓度(V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对于术前区分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其中5个指标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静脉期碘浓度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异性也较高,这两个指标具备一定的鉴别诊断潜力。
探讨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明确该技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6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影像学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Force开源CT扫描仪利用双能量技术进行全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完成后按照30%的100kV数据与70%的150kV数据比率,融合形成120kV的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时,首先将数据传至图像工作站(SyngoVIA10B),依次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量扫描数据(100kV和150kV)加载到Dual-Energy软件内,然后启动程序内的LiverVNC处理模块进行测量。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并测量各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标准化碘浓度(A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ASSC)和静脉期碘浓度(VIC)、标准化碘浓度(V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VSSC)。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指标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26例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0-78岁,平均年龄62.5岁。胃癌发生区域分布为贲门区癌6例,胃底部癌2例、胃体部癌7例,胃窦部癌6例,幽门区癌1例,其余4例癌灶同时累及两区以上。共匹配并测量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84枚,其中46枚为转移性淋巴结,3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分别为(1.64±0.58)mg/ml、(1.67±0.61)mg/ml、(1.13±0.76)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碘浓度(VIC)分别为(3.11±1.08)mg/ml、(2.80±0.71)mg/ml、(1.83±0.6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分别为(0.17±0.07)、(0.17±0.07)、(0.1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分别为(0.62±0.26)、(0.55±0.14)、(0.3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分别为(3.61±1.69)、(3.03±0.71)、(1.6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以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5个指标与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胃癌原发灶组的5个指标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三组间的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VSSC)分别为(5.13±1.38)、(3.25±1.13)、(2.85±1.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各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发现各定量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00(AIC:0.705、VIC:0.834、ANIC:0.749、VNIC:0.803、ASSC:0.895),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通过对各个指标区分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进一步确认,发现动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52.6%,静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89.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57.9%,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
结论
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中的动脉期碘浓度(AIC)、静脉期碘浓度(V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对于术前区分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其中5个指标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静脉期碘浓度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异性也较高,这两个指标具备一定的鉴别诊断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