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明确该技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6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影像学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Force开源CT扫描仪利用双能量技术进行全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完成后按照30%的100kV数据与70%的150kV数据比率,融合形成120kV的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时,首先将数据传至图像工作站(SyngoVIA10B),依次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量扫描数据(100kV和150kV)加载到Dual-Energy软件内,然后启动程序内的LiverVNC处理模块进行测量。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并测量各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标准化碘浓度(A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ASSC)和静脉期碘浓度(VIC)、标准化碘浓度(VNIC)及其能谱曲线斜率(VSSC)。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指标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26例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0-78岁,平均年龄62.5岁。胃癌发生区域分布为贲门区癌6例,胃底部癌2例、胃体部癌7例,胃窦部癌6例,幽门区癌1例,其余4例癌灶同时累及两区以上。共匹配并测量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84枚,其中46枚为转移性淋巴结,3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动脉期碘浓度(AIC)分别为(1.64±0.58)mg/ml、(1.67±0.61)mg/ml、(1.13±0.76)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碘浓度(VIC)分别为(3.11±1.08)mg/ml、(2.80±0.71)mg/ml、(1.83±0.6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分别为(0.17±0.07)、(0.17±0.07)、(0.1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分别为(0.62±0.26)、(0.55±0.14)、(0.3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分别为(3.61±1.69)、(3.03±0.71)、(1.6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以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5个指标与胃癌原发灶组、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胃癌原发灶组的5个指标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三组间的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VSSC)分别为(5.13±1.38)、(3.25±1.13)、(2.85±1.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各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发现各定量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00(AIC:0.705、VIC:0.834、ANIC:0.749、VNIC:0.803、ASSC:0.895),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通过对各个指标区分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进一步确认,发现动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52.6%,静脉期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89.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57.9%,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3%、78.9%。
  结论
  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中的动脉期碘浓度(AIC)、静脉期碘浓度(V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SSC)对于术前区分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其中5个指标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静脉期碘浓度和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异性也较高,这两个指标具备一定的鉴别诊断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基于医联体的三级医院网络,探索签约医师为基础的慢阻肺管理新模式,希望此模式能够适应本地区的慢阻肺防控,提高慢阻肺的管理效能、水平,进一步减少发病率与住院率,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能够对类似地区的慢阻肺防控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2016.12-2017.12我院医联体单位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所管理的两个村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且完成了随访及稳定期干预的患者
学位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99Tc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早、晚期清除率的变化以及早、晚期清除率与左室壁心肌肥厚程度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为HCM的患者行99Tcm-MIBI静态平面及门控断层SPECT显像。比较99Tcm-MIBI早期(注药后90min)及晚期(注药后4h)清除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并对早、晚期清除率与左室壁心肌肥厚程度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HCM患者
目的:  为探讨增塑剂DEHP、MEHP暴露对台州地区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收集孕妇一般资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孕妇羊水及尿液中DEHP、MEHP暴露水平,测定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的检测指标,探究羊水及尿液中DEHP、MEHP水平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和危险性,初步了解台州地区孕妇DEHP、MEHP暴露对胎膜早破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评估PAEs暴露对妊娠
学位
目的:通过床旁胃超声测量标准矢状切面胃窦横截面积(CSA),探讨口服不同容量碳水化合物溶液(CHO)与足月产妇胃排空时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孕产妇麻醉前禁饮时间。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5至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拟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足月产妇10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口服12.5%CHO容量分别为D1组200ml、D2组300ml、D3组400ml和D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80%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ⅢA/B期)或转移性(Ⅳ期),据报道经传统的放疗和化疗,ⅢA和ⅢB/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和1-5%.在当今精准治疗时代,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将晚期NSCLC5年生存率提高至16%,但所有患者仍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耐
第一部分颈动脉壁CT平扫显像质量与颈部断面粗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壁CT平扫显像质量与颈部断面粗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年内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椎CT平扫资料,根据颈动脉分叉常见区,相当于C3/4椎间隙水平CT扫描断面的粗细,将颈部分成粗型、中间型、细型,其中,中间型30例、粗型和细型各20例。在颈部CT矢状位定位像上测量C3/4椎间隙方向的最大前后径,评价CT断面的
目的:研究台州市黄岩区高龄二胎产妇,分析其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及重要的高危因素,及早发现高危人群,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以达到降低产后PFD发生率及早期治疗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年龄≥35岁、二胎足月、前次阴道分娩、排除孕前PFD、排除妊娠合并症等),记录产妇此次分娩方式、产前BMI、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产后6-8周对所有产妇进行SUI、POP-Q评分及盆底肌力检测
学位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及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衰竭。该病的发病因素很多,根据不同的发病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而肺是脓毒症最早侵害的靶器官,因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最早,据相关研究表明本病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的风险较大,治疗费用昂贵。脓毒症仍然是一项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感染性疾病,是引起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后生理通气CT靶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早期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早期肺腺癌的CT图像特征。  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院常规肺部低剂量筛查中发现的50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阴影(focalground-glassopacity,fGGO)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病灶位置后,直接利用低剂量筛查数据进行回顾性512矩阵靶重建(B方案),并对其进行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面神经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寻找更加客观、量化的诊断指标.  资料与方法  1.收集52例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  2.在所有患者入组时(发病4~10天)进行健、患侧瞬目反射(R1、R2及R2′波)和面神经运动传导(M波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检测,并按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法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