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腹部手术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腹部开放性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或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35kg/m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药物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麻醉机通气模式设置为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复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PEEP=5cm H20,潮气量(tidal volume,VT)设置为6 ml/kg,调节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维持PETCO2(呼气末CO2)35~45mmHg,吸呼比(inspiration:expiration,I∶E)设置为1∶2,术中每30min手法肺复张1次,拔出气道导管前手法肺复张1次(40mm Hg压力,持续时间7?8s)。对照组:麻醉机通气模式设为容量控制通气,VT设置为10 ml/kg,维持PETCO2(呼气末CO2)35~45mmHg,未设置PEEP值,吸呼比设置为1∶2,术中及拔出气管导管前均未行手法肺复张。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I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气末CO2(PETCO2)。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后10min(T0),麻醉插管后30min(T1),麻醉插管后60min(T2),麻醉拔管后20min(T3),术后24h(T4)五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记录两组患者在T1、T2两个时间点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记录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五个时间点的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于各个时间点抽取动脉血2ml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CO2、PaO2、A-aDO2、OI、RI;分别于T0、T1、T2、T3、T4五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检测并记录各个时间点TNF-α、IL-6、IL-8的血浆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SA分级、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时间点的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A-aDO2、RI、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的血气指标PaO2、A-aDO2、RI、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PaC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2时间点的P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3、T4时间点的PH值、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V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Ppeak、Ppla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均较T0时间点增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T3、T4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肥胖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能够在满足术中通气及氧合需求的同时,降低气道峰压及气道平台压,减少术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性因子所致的肺损伤,有利于肥胖患者术中肺功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