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年河南教师群体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ing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群体①是民国时期河南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群体,目前学术界对该群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1927~1937年间的河南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教师的来源、学历、学校及社会活动、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弄清该群体的实际生存状态,进而探讨其独特的群体特征。文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河南教师群体的来源、学历结构及其分布状况,重点对教师的籍贯、男女比例、城乡分布状况进行考察,并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河南教师群体的学校活动,重点论述教师群体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效率及其互动关系,并对各级学校盛行的拉帮结派现象进行分析,弄清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的影响,进而深入探讨师生关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其成因。第三部分,主要考察河南教师群体的社会活动,在分析教师在对旧文化的改造和对新文化的宣传及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教师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及其对于河南社会变革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考察河南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在分析政府对各级学校教师制定的工资制度及其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河南教师工资及生活状况的特点,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内外原因,进而探讨工资状况对教师群体乃至教育事业的影响。
其他文献
历史证明,每当人类遭受重挫或者寻求发展时,都会选择在人权领域突破,充分实现和享受人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人权观与人权理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城市女性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女性在租界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挣脱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开始变得“摩登”起来。《良友》画报使人透过这些女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