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元四大家之养阴派代表医家朱丹溪,兼收刘河涧、李东垣、张从正诸家之长,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中医药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其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特点的现代研究,着重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具有生理和病理特点、临床注重祛湿化痰、健脾和胃,以及具体方剂组方和应用特点等。从其方剂学全面系统研究朱氏的用药配伍特点则一直阙如。
本研究全面系统收集了朱丹溪所创制的方剂,共得方剂848首,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方剂数据进行逐一考证,在完成组成规范、药名规范、主治病证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数据表,借助数学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对研究对象予以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实验研究。结果提示:
1、祛湿化痰行气为先。朱氏方剂中高频药居第一位的陈皮,主要功效理气祛湿化痰,与之配伍较多的相关药物有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等,主要涉及二陈汤和平胃散,此结果从方剂用药角度,支持了朱氏临床注重痰湿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湿热为因病患多。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燥湿,在朱氏方剂中均为高频药物,即反映了朱氏临床治疗病情属热者或是湿热者占有较大比例。这种用药状况,表明朱氏临床治疗火热和湿热病占多数,此与本文统计的方剂属性相互吻合。
3、补血即养阴。当归配芍药、当归配生地黄,可用于外感热病伤阴,也适用于内伤杂病阴血耗损。二者分别占据朱氏方剂药对第一和第十位。在三味药组中白芍药、当归、生地黄组31方,白芍药、当归、熟地黄组24方,四味药组白芍药、当归、熟地黄、川芎组13方。三味药组和四味药组支持了朱氏方剂是以当归配芍药、当归配生地黄作为养阴的基础配伍,或者说朱氏养阴方剂多以当归配芍药、当归配生地黄加味而成。
4、同气相求以补阴。朱氏被称为补阴派医家之代表,依据高校教材的中药类别分析归纳,在其848首方剂中,应用补阴类药物百合、鳖甲、枸杞子、龟甲、龟甲胶、黄精、鸡子、精猪肉、巨胜子、麦门冬、牛乳汁、藕汁、人乳、石斛、天门冬、猪脊髓等16种,补血类药阿胶、白乳羊肝、白芍药、楮实子,当归、何首乌、龙眼肉、熟地黄、乌骨鸡等9种。以阴阳概括之,血也属阴,朱氏方剂共用补血养阴类药24种。其中龟甲、龟甲胶、鸡子、精猪肉、牛乳汁、人乳、猪脊髓等7种,为中医所指血肉有情之品,占朱氏所用同类药的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其应用补血养阴药重视同气相求的特点。其所创名方大补丸(大补阴丸)更是首次引用猪脊随入药。
5、补阴当降火。朱氏所言“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是一相对的矛盾体。在朱氏10首补阴类方剂,7首同用龟甲和黄柏,一首用龟甲,二首用黄柏。清热可以保阴,而补阴不可忽视泻火,二者兼顾,方为全面。在其全部方剂中,出现当归、黄柏,知母三味药组22方,当归、黄柏、熟地黄、知母四味药组14方,均支持补阴当降火的结论。
6、朱丹溪为滋阴清热学派。从高频单药看,朱氏方剂应用补阴药不在前位;从药对和药组看,朱氏养阴、补阴常与清热泻火并行。由此说明,朱氏并非单一滋阴,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故而我们视朱丹溪为滋阴降火派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