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30年来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x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江苏省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然而,由于省内区域间自然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江苏南中北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增大,且有加剧之势。虽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世界上不少国家或地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苏南地区与苏中、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大的经济差距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间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取得若干成效,但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苏南地区发展效率、加快苏中苏北发展步伐,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已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度为主线,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评价体系和方法,实证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动态演变规律,探索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和制度安排。文章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言,提出研究背景并阐述了江苏省南中北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推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并为解决该问题设定了研究目标和思路框架。第二章为基本范畴与理论基础,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的概念出发,介绍了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方法并回顾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也进行了目前已有的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的回顾。第三章为江苏省区域间发展现状及其差异的分析,通过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江苏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以及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实证分析了三大区域间协调度状况,根据实证结果将30年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二个阶段并加以阐述其协调度状态。第五章为影响江苏南中北区域两大时间段的协调度因素分析,通过对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辐射程度这几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其对两个阶段不同的影响程度来解释30年来江苏地区协调度变化状况。第六章为促进江苏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依托江海联动,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以及各地市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这几方面来促进江苏南中北三大地区协调发展。第七章为总结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其他文献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城乡要协调发展,必须补“三农”之短板。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失衡。这其中有市场机制自发运行的影响
目的探究我国2015年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和耐药特征。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1046株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毒力基因tlh、tdh和trh情况,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正> 南通市委、市政府主办、方志出版社出版的第6卷《南通年鉴》2003年卷于8月出版发行,比上一年卷提前了一个月。 《南通年鉴》(2003)按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设计,以条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跨区域、跨产业迁移。但是,现在农民工回乡的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农民工的出现回乡创业的现象。
本文从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倡研究性教与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正面暗示与激励等五个方面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当前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走的都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道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小、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只有加快农
目的:研究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对人胚肾HEK-293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检测细胞活力、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水平考察C3G对氧化损伤细胞的影响,并采用Wes
实行生态农业战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农业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但由于当前农
基于机器视觉的大豆外观品质检测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大豆图像的滤波是大豆外观品质检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去除大豆图像的噪声,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