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与概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认为,凡是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地方都无法离开统计与概率。为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与统计与概率密切相关的统计素养作为衡量大数据时代合格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围绕着“统计素养”而开展的统计教与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对统计与概率的态度就比较微妙,历史上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几进几出。随着2001年义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与概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认为,凡是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地方都无法离开统计与概率。为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与统计与概率密切相关的统计素养作为衡量大数据时代合格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围绕着“统计素养”而开展的统计教与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对统计与概率的态度就比较微妙,历史上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几进几出。随着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新课标的颁布,统计与概率被确立为4大模块之一,说明国家对“统计教育”日益重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领域的教与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的层次不高。如何通过统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统计素养的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本研究的实际关切。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准实验研究法。从国内外统计素养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分析了统计素养的内涵特点,并从发展的视角给出统计素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统计素养测评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考察了广西3所中学7-9年级的初中生的统计素养水平的现状,探讨了与其相关的教学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统计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实验。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统计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本研究将初中生统计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初中生能够利用所具备的统计经验、统计知识,在统计活动中,具有统计意识,结合问题情境,对统计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对其统计论断进行批判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特征。统计素养由统计知识、统计思维和情境能力三个要素构成。2.初中生统计素养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教学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PISA问卷作为统计素养的研究工具,通过对56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经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对统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2)初中生的统计思维水平有待提高;(3)初中生对各类情境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偏低;(4)统计教学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水平。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统计素养与统计学习动机、统计自我效能感、统计自我概念、统计学习策略是正相关的。其中,统计自我效能感、统计自我概念、统计学习策略与统计素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统计学习焦虑与统计素养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且影响因素之间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统计学习焦虑与所有的因素均呈负相关关系,统计学习动机、统计自我效能感、统计自我概念、统计学习策略相互之间两两呈正相关关系。3.统计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的初步构建与实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对统计学习策略的探讨可以为教师的统计素养教学策略提供有益借鉴。基于我国初中生的统计素养现状与发展的教学影响因素,从统计知识、统计思维、情境能力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统计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通过统计素养教学实验初步表明,统计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统计素养整体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提出了统计教学走向统计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建议:(1)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观念;(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统计素养,加强对统计教学的重视;(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1)构建了统计素养的测评框架。分析了初中生统计素养的现状、水平。(2)用教学实验验证了初中生统计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有:(1)调查对象选取的局限性。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难以做到严格地随机选取学校与被试,但并不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2)测试题中某些题项可能存在设计不够严谨的地方,虽然不影响结果,但可能会让量化过程略显粗糙。
其他文献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道德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敏锐觉察与解释能力。新科尔伯格取向提出的四成分模型奠定了道德敏感性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框架下对道德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却很少涉及到幼儿。道德基础理论提出的五领域道德从道德内容方面框定了道德研究的范围,已有研究从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等不同领域对幼儿道德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论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出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其背景是理论与政策制定层面逐渐认识到,在我国小农户发展是攸关农业基础稳固和社会稳定的一种长期存在,是政策实践需要解决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十年来所面临的新的改革突破口,也是2020年实现整体消除贫困目标以后能否保障原有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毋庸置疑,贫困地区小农户群体对生产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技术智能的时代,课程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的、什么是对未来生活有价值的学习。此外,当前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和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使得全球发展的秩序和框架正在被改变,在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加强国际理解、培养公民的全球素养至关重要。作为21世纪“强有力的”素养,全球素养是个人在理解和处理全球问题、尊重全球文化、参与全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行为倾向。本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拓性探索使她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身体感知置于小说叙事的首位,呈现了疾病、创伤、疯癫、死亡等意象。本论题以伍尔夫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文本阐释的方法,以身体为轴心,建构伍尔夫小说的身体叙事理论,运用疾病、创伤、疯癫和死亡这几个维度阐释身体叙事的意义,展现伍尔夫的身体理想和对个体身体命运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是保障税收的重要手段,因地区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全面抗战时期,为了生存发展及长期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工商税收制度建设即是其重要的一环。综观此一时期边区的工商税制建设,一方面和中共苏维埃时期的税制实践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和边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息息相关。总体上看,以皖南事变为界,
唐代马文化昌盛,既推动相马行业的再度兴盛,更促使咏马诗、鞍马画走向繁荣,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诗歌意象与图画形象。相马术、唐代鞍马画与唐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尝试对术、诗、画三者的交互关系进行揭示。一方面,以唐人知识视野中的相马术为考察对象,梳理其来源与体现。由此,进一步探讨相马术在唐诗中的呈现与诗学意义,讨论从《诗经》到唐诗的咏马技法与审美的变动,及其与相马术的关系,并结合相马文化对部分马意象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还面临着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一系列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以突破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考虑到我国农
清代文言小说是继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文言小说最后的辉煌。清代的佛教民间信仰异常繁盛,这两者之间潜藏着深厚的因缘。但目前学界对这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整体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多,对二者关系研究十分零散,它们同被弃置于清代文学和宗教研究的边缘地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语体就被主流文化遗弃,而清代佛教民间信仰情况复杂,其现代的遗存痕迹正在淡化消失。当这两类文化均失去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是一座城市兴起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兴衰变迁的根本。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其水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变,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诚如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曾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历史时期,西安水生环境曾呈现出“八水绕长安”优美和谐状态,促进了汉隋唐王朝的强盛,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本文由“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