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注射维生素D2加颈动脉电击损伤复合因素来建立一个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有典型病理改变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整体动物模型。来探索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为以后动脉粥样硬化用药提供一个较好、较方便的模型。 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192只,随机分成六组:正常组、假手术组、钳夹组、电击1组(0.6mA、5min)、电击2组(1mA、5min)、电击3组(1.4mA、5min),每组各32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手术,正常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五组都给予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2。其中假手术组仅剥离左侧颈动脉,不做电刺激以及钳夹。钳夹组分离出左侧颈动脉后,用血管钳钳夹20min。电击1组以0.6mA、5min电击左侧颈动脉,电击2组以1mA刺激大鼠左侧颈动脉5min,电击3组1.4mA、5min刺激左侧颈动脉。于4周、6周、8周、12周分别取材。通过颈动脉HE染色以及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TC、TG、HDL-C、LDL-C这些指标来判断模型制备情况,所得的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实验中共有11只大鼠死亡,其中假手术组死亡1只,钳夹组死亡2只,电击1组死亡1只,电击2组死亡1只,电击3组死亡6只。5只大鼠主要集中在手术后1-2周死亡的考虑原因可能为大鼠厌食及手术后大鼠抵抗力差、感染等。另外6只考虑死亡原因可能为实验后期大鼠消瘦严重加上第6和9周时注射维生素D2。 ②大鼠体重变化:正常组大鼠体重持续增加,稳步上升,12周后平均体重达486.21±17.25g;其余五组前期体重增长相对较快,中间四周体重比较稳定,无明显变化,后期体重均有所下降。假手术组12周后平均体重为263.75±15.37g;钳夹组12周后平均体重为260.23±12.35g;电击1组12周后平均体重为267.48±9.72g;电击2组12周后平均体重为258.63±11.41g;电击3组12周后平均体重为255.33±7.35g。 ③血脂检测结果:从实验4周末开始,假手术组、钳夹组、电击1组、电击2组、电击3组大鼠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HDL-C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 ④病理变化:正常组大鼠颈动脉管腔圆形,内膜中膜外膜分界清晰,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弹力板连续没有破裂处。中膜可以可以见到梭形或椭圆形的平滑肌细胞和波浪状弹力纤维膜相间排列。外膜可见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的血管壁病理形态相比血管内膜增厚,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中膜变薄,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减少向内膜下迁移。钳夹组大鼠颈动脉内皮细胞脱落,内膜增厚明显,向管腔凸出,大量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至内膜下,泡沫细胞沉积,部分可见钙化,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外膜处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电击1组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增厚且有泡沫细胞沉积,中膜弹力纤维排列紊乱,中膜变薄。电击2组可以见到可以见到动脉内皮细胞脱落,大量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血管壁向管腔内凸出,形成斑块,斑块内含有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胆固醇结晶,部分管腔内可以见到血栓形成,中膜萎缩,管腔变窄,呈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电击3组内膜增厚明显,存在大量泡沫细胞,中膜结构混乱,部分管壁增厚明显,部分管壁结构不完整,管腔内有血栓存在。 结论: 1、利用高脂饮食、维生素D2负荷加颈动脉电击损伤可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2、1mA、5min时可以较好地引起颈动脉内膜损伤,帮助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