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丙烯酸酯橡胶硫化特性及补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乙烯-丙烯酸酯橡胶(AEM)为研究对象,采用AEM三元共聚物,分别对AEM的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以及胺类硫化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在两种硫化体系下对硫化胶的补强以及增塑体系进行研究,并与丙烯酸酯橡胶(ACM)进行对比。AEM的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无需进行二段硫化,因而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AEM硫化胶的交联密度随硫化剂F40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力学性能先增加后降低。用炭黑补强AEM,当炭黑用量为40份时,其力学性能最佳;白炭黑/炭黑并用,当配比为20/20时,硫化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碳酸钙对AEM几乎没有补强作用。普通补强体系补强的AEM硫化胶的撕裂强度较低,采用原位生成甲基丙烯酸锌对AEM补强,当甲基丙烯酸锌理论生成量为40份、ZnO/MAA的摩尔比为0.75时,硫化胶的性能比较优异,撕裂强度能够提高至86.2N/mm。AEM三元共聚物含有酸性交联单体,因而胺类硫化体系比较常用,胺类硫化体系硫化AEM需要进行二段硫化,对硫化剂用量、硫化时间、补强剂用量对AEM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硫化胶的交联密度随1#硫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硫化剂用量为1.5份时,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耐老化性能比较优异。确定其两段硫化时间分别为:6min、5h。炭黑用量为40份时,硫化胶的强度达到最佳,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分别为:19.2MPa、55.3 N/mm。分别选用N330、N550、N660、N774四种牌号炭黑补强AEM,结果表明:N330补强的硫化胶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N550补强AEM具有比较优异的压缩永久变形性,N660补强的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比较均衡,而N774的补强效果较差。白炭黑对AEM的补强效果比较明显,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可以达到20.5 MPa和53.7N/mm,但是压缩永久变形达到30%以上,损失较大。研究了增塑剂用量对AEM硫化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以及胺类硫化体系硫化的AEM的力学强度都随增塑剂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扯断伸长率增加幅度较大,达到600%以上,150℃×72h老化以后,硫化胶的力学强度有所上升,当老化时间达到168h时,其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增塑剂对AEM的耐低温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AEM中增塑剂的用量每增加1份,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会降低1℃。AC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增塑剂用量的增加不断下降,当增塑剂的添加量为10份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会降低12.2℃。但是在增塑剂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AEM的耐低温性能要优于ACM,胺类硫化剂硫化的AEM硫化胶的性能优于过氧化物硫化的AEM硫化胶以及ACM硫化胶。
其他文献
刑事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现阶段有其自身价值和社会现实需要。通过对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实证分析发现,刑事不起诉适用率低且存在不少问题,与立法愿望及社会需要存在不小差
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下降,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的余热余能成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烧结矿的冷却大多是通过环冷机冷却,然而目前冷
同步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同时性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同步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命、工程技术、甚至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等许多领域。针对具有相同或不同机械结构的多机器人系统
自药品采购行业推行"两票制"以来,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提高、运营成本增大、利润空间压缩,给其中的中小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文章重点关注了此类影响,
本文从教育观念、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创新、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地理教育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改善在小快拍情况下盖氏圆准则信源数估计算法的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信源数估计算法(Fuzzy Clustering Based Estimator-FCBE)。基于模糊聚类的信源数估计
早期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潜能具有重大作用,而家长是孩子的潜能能否得到开发的关键。研究幼儿气质对家长应对方式的影响,不仅可以了解家长应对方式的结构及现状,而且能为提高家
金融市场能够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已被经验所证实,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几乎都同金融市场紧密相关。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和一些传统的经济分析理论都不能很
采用1982年至2002年长序列长江口滩涂地形图纸资料,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地形图纸的数字化,建立不同时相河口滩涂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地提取滩涂地形的特征参数和分析滩
自英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来,关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起步较晚,当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