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曲二十九种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汉剧剧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楚曲二十九种诞生于花雅争胜时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传奇向地方戏、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阶段的特征,其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戏剧史意义,亦能弥补学术界汉剧剧本研究的不足。因而本文以二十九种楚曲为对象,分别从文学风貌、剧本形态、脚色体制、音乐体制四个方面,对汉剧早期剧本艺术形态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第一章探讨汉剧早期剧本的文学风貌。首先,通过《汉剧志》和《汉剧传统剧目考证》来考察二十九种楚曲的题材来源,以此把握汉剧早期剧本题材偏重历史剧的特色。其次,通过对二十九种楚曲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出汉剧早期剧本的两种主要叙事结构:生旦对位的双线结构及以生为主的单线结构。最后,通过举例、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汉剧早期剧本浅白平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第二章探讨汉剧早期剧本的剧本形态。通过对二十九种楚曲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统计分析,得出尽管分回与分场的体制并存于二十九种楚曲剧本,但以人物上下场为标志的分场制在汉剧早期楚曲时代已初步形成并日趋成熟。此外,汉剧早期剧本沿袭了传奇的“副末开场”和“大团圆结局”,并分析了其对传奇“大团圆结局”的继承和改写。第三章探讨汉剧早期剧本的脚色体制。首先简要介绍“汉剧十大行”,然后通过对二十九种楚曲剧本的脚色及其扮演的角色的一一梳理、对比、分析,得出汉剧早期剧本脚色行当齐全、丰富,且在脚色数量及剧本中所占地位上更偏重男性脚色的特点。第四章探讨汉剧早期剧本的音乐体制。汉剧是以板腔体为其音乐体式的皮黄剧种,因而文章在简介皮黄腔唱腔、板式的基本特点后,分析二十九种楚曲剧本的音乐体制,得出汉剧早期剧本形式上齐整灵活,声腔上丰富熨帖的特点。总之,对汉剧早期剧本艺术形态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处于“花雅争胜”过渡时期的二十九种楚曲剧本的文献价值,填补剧本艺术形态研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汉剧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