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会行走的,每个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和层次。”语言地理学的词汇研究,甑选少量词汇,实地调查记录发音,绘制地图,将词与所指对象联系起来,研究词中所折射出来的物质文化现象,再结合非语言因素去解释和探讨其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其传播过程和机制。 本文以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所收录的1416条词汇为依托,运用上海师范大学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潘悟云教授所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方言地图,并采用描写法和比较法对江西省境内34个方言点(湖口、星子、永修、修水、南昌、波阳、乐平、横峰、高安、奉新、上高、万载、新余、东乡、临川、南丰、宜黄、黎川、萍乡、莲花、吉安、永丰、泰和、上犹、南康、安远、于都、龙南、全南、定南、铜鼓、井冈山、宁都、石城)的部分词汇进行语言地理学研究。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二、三、四章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简单介绍了江西省概况,江西省客赣方言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材料、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内容。 第二章,从词汇特点看客赣方言的地理差异。在绘制的100多幅方言地图过程中,发现存在成规律性的4种地图模式,本章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地图进行呈现。 第三章,影响客赣词汇地理格局分布因素探究。本章主要是从非语言因素对影响客赣方言词汇的地理格局因素进行探讨。 第四章,客赣方言词汇地图解析。本文甑选了“双脚跳、接绳子、挑(担)、吃饭、月蚀、饱满的谷子、饿、醋、屋脊、插秧、客人”11条具体的条目,并对其进行了描写和具体的解析,解析方法包括其词形的分类、方言词汇传播的路径,以及从非语言因素上去探讨其地理格局的形成。 第五章,结论,江西省客赣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在几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影响下形成的,而方言在不断接触和传播的过程中,便会发生竞争,各式各样的混合体形式也随其产生。此外,四种模式图看似独立,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究其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他们是同属“南北对立”型的地理格局或者其变异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