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溶液长期浸泡下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的用途越来越大。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耐久性是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硫酸盐侵蚀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主要方法。由于以往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方法且缺乏对硫酸根和侵蚀产物的定量分析,所以本试验拟采用长期浸泡的方法,对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本试验通过确定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试件的尺寸、侵蚀溶液及其浓度、宏观和微观测试指标等,来研究不同水胶比混凝土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钠溶液中随时间变化的侵蚀状况。其中宏观测试指标包括表观现象、质量变化、强度变化,微观测试指标包括硫酸根浓度、混凝土组分和侵蚀产物分析。   2.通过肉眼观察和普通放大镜辅助的方法对试块表面及边角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受硫酸盐溶液侵蚀的混凝土试块特征为表面发白,有孔洞产生,棱角有轻微砂化现象;高浓度溶液对混凝土的侵蚀要比低浓度的侵蚀严重;粉煤灰含量高的试件其破坏程度略低,这说明粉煤灰发挥了效应。   3.采用电子天平进行试块质量测试,结果表明:在研究的侵蚀龄期范围内,质量呈现出缓慢上升这样一个趋势,且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质量的变化影响不大。   4.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强度测试,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同种浓度下,没有粉煤灰的试件抗压强度曲线总是在有粉煤灰的试件之上,同种水胶比下,试件在四种不同浓度硫酸盐溶液中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一致,但在清水中浸泡30d时的强度下降斜率要小于高硫酸根浓度的溶液中浸泡30d的强度下降斜率。没有粉煤灰的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则呈现了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粉煤灰含量高的试件则呈现了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5.对各个龄期受硫酸盐溶液长期浸泡的混凝土试块采用钻芯、分层切片、研磨提取水泥石粉末样本进行化学分析,研究了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内的分散和传输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与基准浓度作比较,发现经过900d的浸泡,硫酸根的侵蚀深度很小,并且含有粉煤灰的F2、F3试件,由于粉煤灰效应的发挥,使得其受硫酸盐侵蚀的深度在90d龄期时变小。混凝土内硫酸根离子含量随侵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混凝土由表及里其受侵蚀的程度逐渐减小。相同条件下侵蚀溶液的浓度越高混凝土内硫酸根离子的含量越高,且浓度越高离子含量的增幅越大,这表明混凝土受侵蚀的程度越大。对于同种浓度,同一深度,同种水胶比的混凝土,随着龄期的增长,含有粉煤灰的试件的硫酸根含量逐渐减小,尤其以F3试件的现象最为明显,这表明粉煤灰掺量为30%的混凝土,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比较好。   6.采用TG-DSC热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混凝土组分和侵蚀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内部产生大量钙矾石,D溶液浸泡的混凝土试件中有石膏生成。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升,大跨度悬索桥桥梁发展迅速,这些大跨桥梁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工程,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在地震中一旦遭遇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悬索桥
近年来,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承载力计算以及沉降分析的理论研究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基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和沉降的可靠性分析就更为不足。由于采用一
本文首先详细地总结了组合桩复合地基研究和应用现状,介绍了CFG桩和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相关理论。重点对碎石桩和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加固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然后结合现场实测数
因为设置加强层后,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在水平风荷载作用下会有明显改善,近几十年来,带加强层的框-筒结构体系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但设置加强层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容
在进行结构计算时,水环境是一些混凝土结构(如地下结构、滨海防护结构、海洋平台、水工大坝等)必需考虑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实际工程中水对混凝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与结构表面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已经确立在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然而近几年地震相对频繁,通过理论分析制约高层建筑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重金属污染土的固化研究是目前国际环境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课题之一。开展水泥系材料固化稳定重金属污染土机理与工程特性的研究,对于满足我国城市工程建设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交通隧道的建设也越来越多,隧道在交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很多隧道在洞口、洞身段围岩软弱破碎、自稳能力很差,为保证隧道安全经济的顺利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中,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物理参数进行修正,使数值解与试验值基本吻合,从而获取更精确反映实际结构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实现结构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模型误差
饮用水除砷是防止砷污染危害人体的有效措施。饮用水除砷技术主要有吸附法、絮凝共沉降法、离子交换和膜法等,其中吸附法、絮凝共沉降法以及吸附絮凝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