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特性等实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典型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新疆石河子市的石河子乡、南疆库尔勒市的哈拉玉宫乡、北疆伊犁市新源县的哈拉布拉乡作为样本地区,采用自编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自编访谈提纲,通过入户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对年龄≥60岁且具有当地户口的498名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的定性资料通过Colaizzi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定量资料经审核合格后输入Epi Data3.1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描述及分析。结果:1.498名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为30.43±10.55,处于中上水平。三个地区之间的老年人MUNSH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地区内的老年人MUNSH得分越高,哈拉玉宫乡、石河子乡的老年人MUNSH得分高于哈拉布拉乡的老年人。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情况、“新农保”及“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住房建设补贴情况等均能对地区内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3.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慢性病、婚姻状况、社会支持、个人经济收入、子女回家频率、宗教实践与行为。4.三个地区之间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哈拉玉宫乡、石河子乡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哈拉布拉乡的老年人。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向相关关系(P<0.01),PA、PE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向相关关系(P<0.01);NA、NE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向相关关系(P<0.01),说明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越多,正性情感及正性体验越多,负性情感及负性体验越少,老年人的MUNSH得分就越高。结论:新疆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宏观上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新农保”及“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住房建设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影响;微观上受到老年人自身条件、家庭情况的制约,如慢性病、婚姻状况、社会支持、个人年收入、子女回家频率、宗教实践与行为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