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考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朗读、听后复述和回答问题这三项口语任务中的流利度问题,以期为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的题型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者通过语音分析的方法测量了七项流利度指标,研究一考察学习者在三项不同的口语任务上速度流利度、间断流利度和修复流利度的表现;研究二考察学习者的速度流利度、间断流利度和修复流利度与母语者对二语口语流利度的直觉判断的关系,即不同的流利度指标对感知流利度的贡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考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朗读、听后复述和回答问题这三项口语任务中的流利度问题,以期为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的题型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者通过语音分析的方法测量了七项流利度指标,研究一考察学习者在三项不同的口语任务上速度流利度、间断流利度和修复流利度的表现;研究二考察学习者的速度流利度、间断流利度和修复流利度与母语者对二语口语流利度的直觉判断的关系,即不同的流利度指标对感知流利度的贡献程度。研究一的数据结果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被试内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三个口语任务上的发音速度、充实停顿率和句末停顿率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语速、无声停顿率、句中停顿率和非流利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二的数据结果显示语速在三项口语任务中均为感知流利度的重要贡献指标;在不同的口语任务中,不同的间断流利度的贡献权重不同,这与口语任务的性质有关;间断流利度仅在回答问题任务中影响感知流利度,其中充实停顿率与流利度打分是负相关关系,而无声停顿率与流利度打分是正相关关系;修复流利度仅在朗读任务中影响感知流利度,且与流利度打分是负相关关系,这可以解释为朗读文本难度对学习者的口语产出造成了影响。结合研究一与研究二的结果可知,速度流利度的指标对评分员对二语学习者流利度的感知影响权重较大,且该指标在不同的口语任务中表现较为稳定,不会在不同的任务中体现出较大差异;间断流利度的两个指标充实停顿率和无声停顿率在回答问题任务中具有贡献权重;修复流利度的非流利频率在朗读任务中具有贡献权重。本研究的结果认为现有的汉语水平口语考试的三种题型并不能体现考生的二语口语产出过程的差异,也无法区分表达流利度和认知流利度的能力差异,听后复述和回答问题这两种口语题型所考察的口语能力相对同质,HSKK应纳入更多的口语题型以增加对二语者口语产出的过程(如言语计划)和学习者口语认知流利度的考察。
其他文献
埃及著名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1931-2021)一生创作了《妇女与性》(1972)、《零点女人》(1976)、《伊玛目之死》(1987)等五十多部作品,其中体现的追求解放的女权意识和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给世界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阿拉伯世界,萨阿达维长期受到了文坛、政界诸多人士的口诛笔伐,她的作品在埃及本土屡遭封禁,她本人也被冠以叛教的罪名,遭到宗教法庭的审判,不得不流亡异国,旅居异乡数十年。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民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研究民艺对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柳宗悦和张道一的民艺思想和理论作为中日民艺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从民艺的定义、民艺的性质和价值以及民艺的美学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民艺发展和传承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均提倡应该重新审视民艺在艺术史上占有
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民间酝酿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佛教造像记。在二百年的发展中,它成为了民众自我表达的窗口,也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本文从整体把握佛教造像记于北朝兴盛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构成,在此前提下,探究造像记的文体特征与文本内容,将造像记融入北朝文学的整体发展中,对其文本进行本位研究。内容主要讨论文体的相关性来源,文本的句式运用、典故来源、时空环境的塑造,以及与
本文使用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学习者进行汉字书写偏误调查与研究,了解印尼学习者经常产生的汉字偏误类型,了解学习者使用的汉字学习策略,了解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困境,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教师使用的汉字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搜集的汉字偏误语料来源是学习者平时上课的语料,如作业、听写、练习及考试卷。使用该搜集方法可得到大量的样本,
在现代汉语中,否定相对于肯定而存在,汉语中否定表达大部分要依靠着“不”和“没”这两个否定副词表达,而且这两个副词语义比较相近,是二语学习者最容易出现混淆的词语之一。随着国别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我们可以发现对亚洲国家以及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偏误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匈牙利语这样的小语种国家的研究比较稀有,几乎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匈牙利学生习得“不”和“没”的考察,进一步了解匈牙利学生的习得过程,了解他们
本文以“单独”类词语为研究对象,包括“只”“单”“仅”“单独”“独自”“仅仅”“孤单”“孤独”“寂寞”“孤零零”等10个词。通过BCC语料库检索这类词语后所加成分,分析检索数据,结合相关语料作为例证,我们发现“单独”类词语后所加成分比较多样,但每个词语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句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多本词典对“单独”类词语的理性义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词语的语义侧重点,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一般用于口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惯用语在汉语母语者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色彩浓厚的惯用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尤其是汉语口语类教材,本来更应该要真切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但很多使用频率较高的惯用语却并未被吸收到教材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之一,教材的编排直接影响“教”和“学”的过程。
“不”和“没”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出错较多的词,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中介语语料库中包含韩国汉语学习者“不”“没”相关否定结构语料的调查分析,对韩国汉语学习者“不”“没”相关否定结构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本论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对“不”和“没”否定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本文研究
本文抽选出了汉语教材《成功之道》初级阶段的七本教材中可以带名词宾语的汉日同形动词,分别使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和日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汉日同形双音节动词V+N动宾搭配进行了对比考察。具体来说,我们从语料库中提取与动词共现的名词宾语,将名词的意义范围参照《同义词词林》进行分类,总结了汉语和日语的典型V+N搭配模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日本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汉日同形动词V+N搭配的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其结果是,
《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是国内普遍使用的中级水平汉语教材,在主题式编写思路下,教材的篇章、生词、注释和练习中都出现了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存在于汉语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化内容,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用来理解汉语思维、帮助使用汉语展开交际的汉文化底蕴。学好文化因素不仅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更能为大多数留学生群体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打下重要基础,因此针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