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西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大多数结直肠癌来源于已存在的结直肠息肉。利用结肠镜检查进行结直肠息肉的筛查有助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目前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仍有争议。血脂升高可引起脂肪酸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有一些研究发现脂肪肝与结直肠息肉具有相关性,而目前临床上通过瞬时弹性记录仪检测的肝脏受控衰减参数可以定量地反映肝脏的脂肪变程度。分析脂质代谢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与肝脏受控衰减参数的相关性,为指导健康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提供临床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纳入4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结直肠息肉组和对照组,其中结直肠息肉组287例(其中男189例,女98例),对照组179例(其中男114例,女65例)。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脂蛋白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所有患者通过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检测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并分析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与CAP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直肠息肉组男189例,女98例,年龄39~77岁,平均(57.60±7.81)岁;对照组男114例,女65例,年龄25~78岁,平均(56.20±10.4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组内有高TG者128例(44.60%),对照组中有56例(29.6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8.17,P<0.05);两组TC、HDL、LDL、ApoA1、ApoB、脂蛋白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0、0.124、0.843、0.976、0.102、0.137,均>0.05);结直肠息肉组的CAP(233.68±52.10 dB/m)高于对照组CAP(210.48±51.80 dB/m)、结直肠息肉组BMI(24.76±3.31 kg/m2)高于对照组BMI(23.04±3.41 kg/m2),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息肉组的CAP值与TG、LDL、BMI水平呈正相关(r=0.201,r=0.135,r=0.438;P均<0.05),而与TC、HDL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1.甘油三酯、身体质量指数、肝脏受控衰减参数值较高可能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参与或引起结直肠息肉的发生;2.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肝脏受控衰减参数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身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