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6世纪意大利牧歌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声乐体裁传播到英国以后,本土作曲家们开始了意大利牧歌的英国化[Englished]创作。而参与创作英国牧歌的作曲家,以及参与翻译、出版的有关人员则被称为“英国牧歌乐派”(English Madrigal School)。根据英国牧歌的出版情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根据英国牧歌其自身的发展概况,把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牧歌创作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主要的代表作曲家依次都有威廉·伯德、托马斯·莫利、托马斯·威尔克斯、约翰·威尔拜、奥兰多·吉本斯和约翰·沃德。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英国牧歌作曲家及其创作,聚焦于英国牧歌的历史语境和其早、中、晚期发展中的风格流变。作为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传播分支之一,英国牧歌在转译这一传统体裁的同时,也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牧歌创作。此外,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英国牧歌也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本文旨在通过语境考察、本体分析,来进一步深入探究相关问题。正文第一章是对英国牧歌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梳理与总结,旨在从文艺复兴整体文化氛围、英国本土智力气候、牧歌这一题材的历史沿革、类牧歌体裁的发展概况、与姊妹艺术的关联与融合这一逐次递进关系中层层深入剖析,最后落脚到意大利牧歌的英化,即这一题材最初传入英国的概况,为第二章中对英国牧歌的本体分析做铺垫。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世俗声乐体裁,牧歌的产生、发展、传播都十分广泛而深入。其中第一节从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歌曲创作概况入手。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较之中世纪,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达到空前的高峰,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后考察16世纪意大利牧歌发展、几种与英国牧歌相似且平行发展的世俗声乐体裁,从细致的结构形态对比中论述其差异。如此写作布局的原因在于这些体裁名称也出现在当时出版的英国牧歌曲集标题上,所以在进入本体分析之前的形态对比考察极为关键。第二节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智力气候的总体概括。由于政治、科学技术各方面的发展,英国社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样貌,随之也影响到当时的艺术创作与民众的艺术生活。其中笔者试图考察当时的文艺创作氛围,在此基础之上思考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戏剧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探索某种潜在的联系。第三节落脚在16世纪意大利牧歌传入英国之初的概况,英国牧歌形成的时间比意大利牧歌要晚,当英国牧歌出版其第一本曲集时,此时的16世纪意大利牧歌已经发展了七十年,正处于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为中心、以作曲家马伦奇奥、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第为代表人物的第三个阶段(1580—1620)。第二章是对16世纪英国牧歌创作阶段进行时间上的梳理——旨在总结16世纪英国牧歌的出版及创作概况,而后详细分析莫利、威尔克斯和吉本斯及相关作曲家的代表性牧歌创作,在其中总结不同分期的英国牧歌特征,把握创作脉络。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对英国牧歌创作风格的流变进行深入探讨与梳理。第二节中笔者主要想论述牧歌创作中的特性——对于舞曲元素的借鉴以及器乐化倾向。自1600年起,许多英国牧歌集已经在题目上标明为“适用于提琴和声乐”(Apt of Vyols and Voyces),而很多牧歌作曲家们本身也擅长于器乐创作。由此看出英国牧歌发展到晚期时,已经是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枢纽之一。第三节涉及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诗歌对牧歌音乐的发展起了关键性影响,在此总结并概述英国牧歌中的词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