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求,全球范围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草地退化、森林覆盖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理区位非常独特,生态状况也非常脆弱。为了缓解该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于20世纪末全面开展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先后进行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目前,国内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大多局限于质量的评价,而对于生态工程建设后,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的分析及评价的研究较少。为实现改善程度的精确量化分析,本文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背景,研究分析2000—2010这十一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问题的改善情况,以及12个盟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效果。文章主要采用MODIS影像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对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同时,结合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数据、森林资源数据)、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土壤侵蚀数据等,在构建综合评价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来计算指标权重,进而基于二维灰色关联模型完成重点林生态工程建设后1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程度综合评价,并在三维灰色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11年间的12个盟市的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体为: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减少。(2)从分布看,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改善程度最大,该区域为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集中实施的区域,工程建设对其生态状况改善效应最为明显。另一个生态状况改善明显的地区是内蒙古东部,主要取决于该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林实施保护,工程效益明显。(3)11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内1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是呼伦贝尔,其次是赤峰市,最差地区是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