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鉴于中医症状规范化、量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在症状量化方面存在的不规范、尚不能有效评定多维症状等问题及心理测量学对多维主观症状量化的可行性,本研究以疲劳为切入点,借鉴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方法,对疲劳进行量化研究,拟研制评定疲劳性质、程度及疲劳特点的疲劳自评量表。旨在提供评定疲劳及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工具,并为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新模式。
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疲劳自评量表的研制、疲劳自评量表的应用三个部分,分别从疲劳术语及内涵的规范、疲劳的量化、疲劳症状与病、证间的关系等三部分内容对疲劳进行规范化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摘要如下:
1理论研究本研究在阐述症状规范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心理测量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症状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及采用心理测量方法对症状进行量化评定的可行性,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规范了疲劳术语,概括出疲劳的内涵和范畴,为疲劳的量化评定构建良好的理论基础。
1.1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内容及方法症状的规范化包括症状术语及其内涵的规范、症状严重程度量化分级的规范、症状辨证学意义的规范三方面的内容。目前采用发行国家规划教材、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开展对症状术语和内涵的专门研究来规范症状术语及内涵。在症状的量化分级方面依据症状的性质特征、出现频率、出现情境、持续时间、伴随的其它症状、对药物的依赖程度、与外界刺激的关系及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等项目中的一项或多项划分轻、中、重;或应用国外的量表判断一些多维、主观症状的程度。在症状的辨证学意义的规范方面借助于专家系统、多元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症状与证候建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目前,在症状的规范化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症状的量化方面,量化标准的不统一是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如同一疾病的同一症状,在不同的研究或专著中,其严重程度划分可能均为三级,但关于其具体内容的描述却存在很大随意性;不同特点、性质的症状信息,在分级描述时常常是千篇一律,不符合临床实际。上述情况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分别制订自己的分级标准现象,不能真正达到量化分级的目的。
1.2心理测量理论及其在中医症状规范化中的应用思路本部分在阐述心理测量的概念、量表的概念及内容、制定量表的方法及程序、检验量表质量的指标——信度、效度的含义及其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心理测量中的量表工具原理与方法为多维主观症状的评定提供了手段。量表是心理测量学中用来量化观察某一心理特质和行为表现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量表具有数量化、规范化、细致化、客观化等特点,其数量形式是研究样本较理想的入组指标和研究因素的变量形式,研究的结果表达更符合科学要求,量表结构的多维正好能反应出所要测量的某一特质的多维性。而且量表的项目有明确的定义和评分标准,可以避免因医者的理解不同而对某种症状的程度评定不一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共识及科学结果的重复。量表的这些特质使其成为临床常见的多维主观症状的良好评定工具。
1.3疲劳的概念及评定在系统回顾字、词典、古代中医文献、现代文献对疲劳的描述及总结国外常用量表的功能、结构及条目组成的基础上,将疲劳的内涵概括如下:①疲劳是一种身体不适的主观感受,并有一定的行为学表现。②疲劳分为躯体疲劳和精神疲劳,躯体疲劳以肌肉无力,体力减退为主;精神疲劳包括对正在从事的事务产生厌倦情绪、思维警觉性降低、思考困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等。③疲劳性质、程度及特征所包含的维度包括以下几方面:躯体疲劳、精神疲劳、行为表现、疲劳后果、情境性、时间模式、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等。
疲劳术语的规范及内涵的概括为疲劳自评量表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疲劳自评量表的研制本部分主要阐述疲劳自评量表的研制过程,包括拟研制量表的内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疲劳访谈提纲的制定及实施;疲劳自评量表的构架及条目池的构建;疲劳自评量表的项目分析;疲劳自评量表的维度分析;疲劳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2.1拟研制量表的内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规定了该量表的名称、形式、测量对象、目的、用途、项目分级、评定标准及指导语,并且制定了研制该量表的技术路线,为量表的构架及项目的确立指明方向、奠定基础,使该量表研制的步骤及方法遵循量表研制的原则,尽可能地使该量表的研制过程规范,以便该量表能合理、有效地评定疲劳。
2.2疲劳访谈提纲的制定及实施按照疲劳相关理论的研究结果,结合课题组前期收集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例中患者对疲劳感受的自我表述,制定了疲劳访谈提纲,通过对41名被访者进行有关疲劳感受及表现特点的访谈,探讨疲劳在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被访者对疲劳的具体认识及描述疲劳表现时的用词习惯,为疲劳自评量表的结构及条目池的构建提供依据。
2.3疲劳自评量表的结构及条目的构建在疲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疲劳的概念及国外较常用的疲劳量表中包含的维度,结合该量表的目的及疲劳访谈的结果,初步构建量表的维度,并构建维度下的条目。为了增加量表测量的准确性,又能使量表语言符合中医对症状描述的方式,并且使量表能服务于中医诊断及辨证施治中,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从事中医基础和临床的专家及心理测量、健康测评方面的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最终确立了疲劳自评量表的维度及条目,形成了7个维度,67条条目的疲劳自评量表(1版)。
2.4疲劳自评量表(1版)的项目分析及条目筛选以在北京、辽宁、山东、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的12家医院收集的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对象填写的疲劳自评量表(1版)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疲劳理论及临床实际,删减条目,形成了包括5个维度,34条条目的疲劳自评量表(2版)。
2.5对疲劳自评量表(2版)的维度分析及验证以在北京、辽宁、山东、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的12家医院收集的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827例为研究对象,由研究对象填写疲劳自评量表(2版),将整理好的量表数据通过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方法探索维度及维度下条目的组成结构模型,用另一部分数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数据与上述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显示,拟合不够理想。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疲劳理论及临床实际,对疲劳自评量表(2版)进行修订,构建新的量表结构模型(维度及维度下的条目组成),形成包含5个维度,30条条目的疲劳自评量表(3版)。
2.6疲劳自评量表(3版)的效度及信度评价通过上述1827例量表资料,采用SPSS13.0中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斜交旋转方法)方法,分析75%的量表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维度及维度下的项目组成),采用LISREL8.54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剩余25%的数据来验证探索模型,比较探索模型及验证模型的拟合程度,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提示疲劳自评量表(3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维度及维度下的条目制定合理。
通过格朗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检验评价疲劳自评量表(3版)的信度,结果显示,该量表各维度的信度良好(0.772-0.908)。
3疲劳自评量表的临床应用为了比较不同疾病的疲劳程度及疲劳特征,本研究以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及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评定四组人群填写的疲劳自评量表,研究四组人群的疲劳程度及疲劳特征。另外,选择肝郁脾虚及湿热蕴结两种证型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评定同病异证患者的疲劳程度及特征。通过对研究对象填写的疲劳自评量表(2版)(但维度评分及疲劳特征评定按照疲劳自评量表(3版)的标准)及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的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的疲劳性质、程度及特点各不相同;而肝郁脾虚与湿热蕴结两种证型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性质、程度及特点也不相同,这些疲劳表现可为中医药干预疲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该量表能有效区分不同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同病异证患者的疲劳程度及特点,而且也显示出不同疾病疲劳表现特征的不同,提示该量表为评定不同人群的疲劳状况提供了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