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浮颗粒物在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水体中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会受到悬浮颗粒物的影响;同时天然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不是稳定不变的,水生生物往往暴露于污染物浓度多变的条件下。一般采用标准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价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而标准毒性测试方法是建立在固定的暴露时间、稳定的暴露浓度之上,同时实验用水中不含悬浮颗粒物、溶解性有机质等环境因素。因此用标准毒性测试方法所得的数据来评价污染物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氯酚类化合物是芳香族化合物中用途最广、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的一类化合物,研究普遍关注的CPs主要包括2,4-二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鲫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高岭土是一种常见、简单的粘土矿物。
本文选择以五氯酚的钠盐(NaPCP)作为目标污染物,以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以高岭土作为悬浮颗粒物代表,研究悬浮颗粒物存在下五氯酚钠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期为更好地评价五氯酚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制定相关水质标准等提供一定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稳定暴露浓度下五氯酚钠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及悬浮颗粒物的影响、非稳定暴露浓度下五氯酚钠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在鱼体内的富集动力学及悬浮颗粒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⑴暴露浓度稳定和非稳定时,在实验设定的五氯酚钠浓度范围,鲫鱼死亡率均随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以高岭土为模型的悬浮颗粒物能增强五氯酚钠对鲫鱼的急性毒性。⑵暴露浓度稳定时,五氯酚钠对鲫鱼96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与悬浮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式为:五氯酚钠LC50=146.7exp(-[SS]/186.8)+121.7,R2=0.99;悬浮颗粒物对鲫鱼96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与五氯酚钠浓度之间的关系式为:LC50’=9372.3exp(-[NaPCP]/50.2)+198.1,R2=0.89。⑶暴露浓度非稳定时,五氯酚钠初始浓度分别为750、900μg·L-1的实验组中,鲫鱼单位质量鱼体对五氯酚钠的累积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持续增加;而在五氯酚钠初始浓度分别为300、600μg·L-1的实验组中,鲫鱼单位质量鱼体对五氯酚钠的累积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维持在某一浓度水平。在相同作用时间下,鲫鱼对五氯酚钠的累积吸收量随初始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五氯酚钠初始浓度下,鲫鱼对五氯酚钠的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在最初8h内下降较快,随后均基本保持平稳;同时,在最初8h内,五氯酚钠初始浓度越高,鲫鱼对五氯酚钠的吸收速率越大;而在8h后,鲫鱼对五氯酚钠的吸收速率大小相互之间差别不大。⑷暴露浓度非稳定且存在不同浓度的悬浮颗粒物时,鲫鱼单位质量鱼体对五氯酚钠的累积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上均表现为先增加,随后逐渐趋于平稳而维持在某一浓度水平,其中,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五氯酚钠初始浓度低(300μg·L-1)的实验组中,五氯酚钠在鲫鱼单位质量鱼体内的累积量随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少,而在五氯酚钠初始浓度高(600μg·L-1)的实验组中,五氯酚钠在鲫鱼单位质量鱼体内的累积量随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无论五氯酚钠初始浓度高或低,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的悬浮颗粒物对单位质量鱼体吸收五氯酚钠的速率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