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株昆虫病原菌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和条件优化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gwe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蛴螬、蟋蟀、根蝽、白蚁等地下害虫一生中大部分在土壤中生活,为害植物地下部或地面附近根茎部。现在对它们的防治一般采用化学农药,在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地下害虫的研究中,布氏白僵菌防治蛴螬的报道较多,但由于地下害虫常在土壤深层栖息,活动量小,一般在春秋季才向土表移动,且在旱作地区普遍发生,普通的孢子制剂可能因储藏期或施放后无法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影响防治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耐干旱、易储藏的繁殖体来防治地下害虫。本研究通过改变营养条件在液体培养中人工诱导产生微菌核(Microsclerotia,以下简称MS),结果表明氮源种类的选择决定是否产生MS,且不同菌种产MS的最佳氮源不尽相同,不添加吐温-80对MS产生也无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从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共9个菌株中各筛选1株高产MS的菌株Bb2729、Bbr17和Ma55。其在碳含量32g/L时MS产量分别为3.87×103MS/mL、6.80×103MS/mL和4.07×103MS/mL。单因素实验为基础,进行碳氮源用量比例复筛,发现MS产量和生物量均受碳源浓度和碳氮比共同作用,并通过对接种量等非营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确定进一步优化方案。以碳浓度、碳氮比、摇床转速、孢悬液接种量和培养液装液量为五个因子,MS产量和生物量为响应值,进行两水平部分因子实验,筛选显著影响因子,结果Bb2729、Bbr17和Ma55三株菌的显著因子均为碳浓度、碳氮比和接种量;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的中心点,Bb2729:碳浓度27g/L、碳氮比8:1、接种量0.9%,Bbr17:碳浓度30g/L、碳氮比7:1、接种量1.0%,Ma55:碳浓度30g/L、碳氮比35:1、接种量0.85%;Box-Benhnken中心复合实验确定MS产量的理论最大值,其中布氏白僵菌Bbr17产量最高为8.24×103MS/mL (碳浓度27.07g/L、接种量0.84%、碳氮比7.29:1),其次是球孢白僵菌Bb2729:5.57×103MS/mL (碳浓度27.07g/L、接种量0.84%、碳氮比7.29:1),金龟子绿僵菌Ma55:4.63×103MS/mL (碳浓度30.29g/L、接种量0.84%、碳氮比34.66:1);理论值条件下分别对各株菌进行三批次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均在1%误差以内,说明了响应面实验结果的可信度。MS的耐旱实验,将三株真菌碳氮比复筛时各个实验组得到的发酵产物,加硅藻土(diatomite,以下简称DE),抽滤冻干粉碎制成MS-DE粉末,在4℃冷藏条件下,4个月时复苏率仍维持在90%以上,低碳、高碳氮比发酵得到的MS复苏率高达到100%。MS-DE短期恒温储存试验表明,温度是影响MS储藏期的重要因素,在4℃冷藏条件下,MS-DE复苏率下降速度缓慢,60天后复苏率仍维持在98%以上。在31℃条件下,MS-DE复苏下降趋势显著增强,但均在也87%以上,相比之下布氏白僵菌MS更耐储藏,31℃储藏60天复苏率仍能达到91.93±1.58%。剂型化对MS复苏率有一定影响,但的确有一定保护作用。室温长期储存实验中,MS-DE第4个月时复苏率开始急速下降,到第10个月最低下降至40.22%;剂型化MS复苏率在第6个月才开始明显下降,10个月后最低降至55.19%,可见MS本身具备了一定抗逆性,而在制剂保护下能更长久的维持这种优势。
其他文献
基于解决人的问题,在每一项制度设计的背后,都必然暗含着对制度的主体——人及其本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也导致了中西法律制度构架迥然而异,中国传统占主导
以鞍钢260 t炼钢转炉倾动传动控制工程为对象,针对试生产阶段中出现的系统转矩不稳定以及装置爆快熔等问题,采用现场观测和转矩数据跟踪以及同类炉型方案对比等方式分析诸多
桃园受涝后,间作甘薯、大豆、花生、陆稻对桃树的影响不同,间作甘薯的地块桃树受涝最重,大豆、花生次之,陆稻最轻。
预算外资金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预算外资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预算外资金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扰乱了经济秩序。因此 ,有必要根据《预算
冷轧带钢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采用液压系统实现试样张力和电极位移的双闭环控制。根据设备的功能要求和控制效果的稳定性要求,设计开发出一套张力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实现了
文章认为杜亚雄和秦德祥编著的《中国乐理教程》首先从哲学、美学层面上论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专业音乐的差异,又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崇尚自然,重"易",求变化的特点,强调了音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中国"十七年"武术发展进行研究。在"十七年"武术开展过程中呈现四个特征,即习武身体政治性、人民参与武术广泛性、武术开展社会环境复杂性和武术价值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