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肇兴于20世纪以来对立国之争中的“以农立国”思想的实践,20世纪30年代到达顶峰,并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中华平教会是近代乡村建设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经过多年的探行,中华平教会河北定县实验区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和卓有成效的实践。目前,学术界对中华平教会的研究可谓相当深入,相关论述多是以目及资料的解读和利用为路径,探讨上述实验区肇源、发轫、推广及衰败的各阶段。也正囿于资料,近年来相关研究不免落入“止于整理,流于沿袭”的境况。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江津区档案馆和重庆图书馆新近报刊史料,首先以四川平教会主持下的江津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为主线,对江津实验区的乡建历程、内容及特点进行梳理,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揭橥其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其次是介绍了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并对选题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川平教会及领导的江津实验区建立的经过,重点介绍了其选址状况及经费来源。探析了四川平教会下的江津实验区围绕“四大痼疾”展开的“四大教育”的工作,着重对文艺教育的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文艺教育实践在时代主题变化下工作重心的顺“时”而移,突出了实验区工作的时代性特征;第三部分,列举了在资料解读过程中,归纳出的江津实验区四大特征,前三个特征探寻了江津实验区与中华平教会所领导的实验区不同之处,体现了“四川平教会”下的乡建活动的独特性,后一个特征展示了江津实验区在继承中的创新。第四部分从时代背景,样板作用、理念因素,个人方面等维度探微了“四川平教会”下的乡建特征是多因素塑造、合成的产物,从而说明其乡建活动同中华平教会领导的乡建运动具备不同的条件。第五部分基于“四川平教会”视域下乡建活动成功的一面出发,探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从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入手,主抓问题关键是其乡建活动工作开展的方法和原则;在“救济农村、复兴民族”时代理念的发挥下,使各界人士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眼光“下”移,进而主动投身农村,是乡建活动开展、发展的前提条件;“有识之士”投身农村后,深入、扎根农村,以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同农民打交道、来交往是乡建活动开展、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与基层组织权限分明、通力合作是乡建活动开展、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针对农村社会痼疾解决方案的比较,又探讨了乡建活动失败的原因。以上历史经验和失败原因的总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历史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