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克雷伯菌属菌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一组克雷伯菌属菌的耐药表型、基因型、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以及耐药菌株之间的亲缘性。  方法:  (1)2009年8月~2011年3月间,来自痰标本的20株克雷伯属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PI20 E系统初步鉴定菌种,并进行菌种的基因鉴定;  (2)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20株克雷伯属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2010年美国CLSI的标准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  (3)提取细菌 DNA后,基因检测的模板液,-20℃冰箱保存备用;  (4)全部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利福平类药物与消毒剂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外膜孔蛋白基因)检测均为PCR法,检测试剂盒以及阳性对照DNA均由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提供,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5)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用Chromas软件直接作BLAST Search比对;  (6)对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检测的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非加权配对法,UPGMA);(7)对管家基因和水平转移基因的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Neighbor- Joining法)。  结果:  (1)本组菌株经鉴定,2株为植生克雷伯菌,18株为肺炎克雷伯菌;  (2)本组菌珠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5%~100%,其中2株植生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仅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  (3)本组克雷伯属菌均检出不同种类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4)本组克雷伯菌属菌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aac(3)-Ⅱ、aac(6’)-Ⅰb群、ant(3”)-Ⅰ和aph(3’)-Ⅰ等4种;  (5)本组克雷伯菌属菌均检出不同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  (6)本组克雷伯菌属菌均检出不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  (7)本组克雷伯菌属菌利福平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arr-2/3的阳性率为65%,而消毒剂类获得性耐药基因qacE△1的阳性率为100%;  (8)18株肺炎克雷伯菌外膜孔蛋白基因ompK35、ompK36的突变率均为100%;(9)指标聚类分析显示KPC与ISKpn6高度关联,SHV、qacE△1与intⅠ1、tnp315、IS26高度相关联;  (10)本组克雷伯菌中,2株植生克雷伯菌与18株肺炎克雷伯菌处在二个不同的簇群中,18株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A与B二个簇群。  结论:克雷伯菌的多药耐药与细菌携带的多种耐药基因密切相关,而获得性耐药基因则与多种可移动遗传标记相关,流行的肺炎克雷伯菌之间具有密切的亲缘性。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与血压正常组(NT)血清亲环素A(Cy PA)水平,探讨其与血压、肥胖、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关系;探讨血清亲环素A在两种不同民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的理念得到了不断的更新。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从原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向着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现实意义  传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当教育教学从业人员意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在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带领下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现正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之中
摘要: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和实验设置方式的改变,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改革与创新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