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7月,万宝山事件与朝鲜排华事件爆发,日人在背后引导矛盾不断深化,消息传至国内,群情激奋,各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首都南京为声援华侨成立了反日护侨救国会,各界人士代表组成委员会,共同领导京市的对日经济绝交运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人再次掀起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浪潮,反日护侨救国会改组成为首都各界抗日救国会,全面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国人认为抵抗日本经济侵略最佳的方式为抵制日货,谋求全国上下一心断绝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此背景下,由市党部的领导的首都抗日会开始进行抵制日货等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抵制日货运动主要包括日货登记、检查、查封、处罚等方面。除此之外,抗日会还积极利用地方纸媒宣传抗日,抗日会所得罚款也被用来慰劳军士和贫民,在南京市内获得了良好的反响。随着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到《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国民政府与日本关系趋于和缓,抗日会的活动逐渐走向低潮。抗日会在成立初期与商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随着抵制日货时间愈长,商界出于自身利益想谋取检货权,因此跟抗日会之间日生嫌隙。而商会抽捐案与陈家树包运案使得双方矛盾公开化,在双方斗争之下最终抗日会被迫改组。首都抗日会作为民间抗日救国组织的典型代表,在抵抗日本经济侵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近代国人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扬了崇高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