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腹腔镜胆囊切除后出现(DVT)的并发症的文献报道并不多,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潜在的致死致残的并发症,在肝胆、妇产、胃及泌尿外科等开展腹腔镜手术的疾病都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报道,但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03月至2014年08月在包头医学院一附院普外科行胆囊切除术的住院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将该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31例(开腹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4例(腹腔镜组),所有患者于术前1天、手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抽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DD),并于术后3天行下肢血管彩超。各时间点抽取的样品,经过预处理后送检验科,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Dimer、FIB、TT、PLT、APTT及PT的值和术后3天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凝血系统相关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以及出院前的生活质量。采用SPSS 15.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如凝血指标、手术时间、疼痛评分等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如术后并发症、胆管损伤率等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胆总管损伤率、术后疼痛评分、肠粘连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24h的凝血系统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PLT、PT、APTT、TT、FIB、D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h的PLT、PT、APTT、TT、FIB、D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前在角色受限、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疗效好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气腹与体位的共同作用未显著增加对患者血凝状态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