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亚高山森林干扰因子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shida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滇西北香格里拉3个亚高山村落内选取代表不同干扰类型和强度下的典型样地进行研究。自然干扰中以火干扰为主,调查火烧迹地的土壤和植被,并以立地条件相似未受火烧的林地为对照;人为干扰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和极度干扰,以当地顶极群落之一黄背栎林作为研究对照。从群落特征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来揭示森林对不同干扰类型及强度的反应及其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地区干扰因子研究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研究表明,影响滇西北亚高山林地退化的自然干扰因子主要为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人为干扰因子主要为商业采伐、牲畜放牧、薪材采集、建材利用、积肥、工程建设、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和旅游开发等。   自然干扰中以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危害最深、影响最为强烈。火烧后,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含量增加。此外,土壤中氮和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也呈上升趋势。火烧后,林地植被种类明显减少,乔木树种多为幼苗,草本和灌木占优势地位。火烧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也较对照样地低。虽然火烧后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有所增加,但植被原始林相破坏严重,使林地植被产生严重的逆向演替。   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不断增加,乔、灌木物种数逐渐减少,草本种数量增加;极度干扰下,乔木已不复存在。人为干扰使森林中优势树种组成及重要值不断变化,重度人为干扰下,森林中基本无优势树种;极度人为干扰下,乔木消失,灌木成为优势树种。   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着干扰强度的不断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灌木层面,人为干扰使灌木种类减少,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逐渐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人为干扰的出现及干扰强度的不断增强,群落中树种的种类减少,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逐渐降低,只有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群落高度和乔木平均胸径均大大减小。同时,由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直接破坏,使森林群落结构出现断层,群落生境破碎化。   随着人为干扰的出现,土壤pH值逐渐增加,极度人为干扰下有所回落,但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在人为干扰下整体呈减少的趋势,并在极度人为干扰下达到最小值;轻度干扰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降低,而在受重度人为干扰下,有机质含量则骤然上升。土壤全N、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随人为干扰增强而持续减少。土壤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变化趋势不同,极度人为干扰下最低,随着干扰强度的减轻,其含量逐渐增加,在对照的天然林中土壤速效钾含量骤降。   从总体看,随着干扰的出现,过度的自然和人为干扰都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体呈退化趋势。为了有效抑制人为干扰和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以下建议:①应面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②提高森林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因地制宣有计划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③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村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④牲畜采用圈养、集体放养等方式;⑤发掘应用传统知识。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多巴胺属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前体。但是,研究发现其通过外周多巴胺系统对机体的血压、水钠代谢平衡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巴
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目前在我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分布而且危害严重,在入侵地的扩散蔓延以及形成单优势种群是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三叶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使得研究水土流失系统比较困难,以往的研究只探讨单个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本研究应用系统动力学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关联起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