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央一号文件姓“农”,历年来始终将“三农”问题着重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农模式普遍存在,粗放式农田耕作使得本就稀缺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耕地质量令人堪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种粮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业强,国家才能强,正所谓“粮安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站稳12000亿斤新台阶,正当憧憬粮食产量“十三连增”时,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粮食产量数据并指出2016年粮食总产量为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0亿斤,这也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止步于“十二连增”。究其原因,这一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处于转折时期,从追求总量转变为结构性调整,粮食市场化的改革转型影响了粮食产量。不过,以往实现的粮食“十二连增”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污染严重、粮食高储量产生的高额成本等与农业现代化背道而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一直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湖北省作为13个粮食大省之一,其江汉平原在粮食总产量上所作贡献最大,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的美誉,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市,而水稻又是我国第一大口粮消费品种,仙桃市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户作为水稻种植的主体,普遍存在着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推进农户的水稻种植规模化是实现口粮安全的必要途径。本文以仙桃市的水稻种植大户为样本进行研究,对95户种稻大户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介绍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几个研究假定,包括农户属于“理性经济人”,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农业生产存在“规模经济”;然后介绍了仙桃市水稻种植大户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水稻种植大户的年龄结构老化,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劳动力以家庭人口为主;并对水稻种植大户的规模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水稻种植大户的粮食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较高,经营规模处于中小规模阶段,近年来多数水稻种植大户的生产面积基本不变,而粮食单产逐渐增加,粮食收入有所提高;再者,对仙桃市水稻种植大户在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大户承包土地分散化,难以集中连片耕作,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影响水稻规模种植抗风险能力,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大户融资难阻碍规模化经营,政府惠粮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大户种粮积极性。除此之外,对水稻种植大户的规模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建模,来测度不同规模农户水稻种植的生产相对效率,通过从粮食产量的宏观目标和粮食货币收入的微观目标两个层面的相对效率比较评价出最优的种植规模值,最终得出:水稻种植大户的整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其最佳种植规模为60-80亩,水稻种植大户的技术效率优于规模效率,水稻种植大户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三是稳定农资价格,完善粮食价格收购体系;四是加强新型粮农培育,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五是创新粮食补偿机制,提高惠粮政策针对性;六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