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行刑社会化”思想和“罪犯人权”思想的提出,非监禁刑在刑罚执行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方国家,一种新的刑事执法模式——社区矫正悄然兴起。社区矫正即将罪犯放在社区内执行刑罚,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改造,使其顺利的回归社会。社区矫正的理念赋予刑罚更为积极的意义,一经形成便被追捧,成为世界刑事执法模式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受此潮流的影响,我国于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县和乡镇、街道陆续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工作,各地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独具一格的社区矫正模式,但也出现了社区矫正社会接受度不高、社会参与性不强、矫正制度不完善、矫正机构不健全、矫正队伍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给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 当今,理论学界大都探讨社区矫正的含义、特征、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等理论层面的内容,而对社区矫正在实践上运行的效果、存在的困境、发展的方向等方面涉足较少。社区矫正不应是纯理论的东西,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笔者在山东省L市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山东省L市自2005年开始在其所管辖的八个县(市)区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总体运行状况有条不紊,取得一些成绩,也面临一些问题。笔者基于工作优势,选择把L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整体实践作为一个研究个案,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社区矫正这一课题,通过对L市较为代表性的研究结果的分析,对我国当前矫正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笔者简单介绍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思路和方法。在第二章,笔者分析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嬗变,界定了社区矫正的定义、理论基础等,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萌芽、试点、全面试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的渐进中,论述了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效果和意义。在第三章,笔者介绍了L市社区矫正实务工作,从基本情况、工作机制设计、工作方法总结和创新三个方面勾画了L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模式。在第四章,笔者研究了L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组织体系不全、配套制度缺乏、执行主体模糊、部门衔接不畅、管理模式僵化、队伍建设薄弱、经费保障不力、公众参与不足等。这些问题并不是L市独有的,根源于传统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和社会支持、保障措施等的缺乏。在最后一章,笔者探讨了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的路径。通过分析,在新时期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即健全社区矫正立法,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变革行刑理念,加强刑事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健全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社区矫正的机构体系,不断创新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大力发展专门化的矫正队伍和社会志愿者。此外还应优化法律监督,即建立统一的刑事执行监督部门和法律监督机构,完善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刚性监督和动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