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充电和数据收集算法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采用电池进行供电,在缺乏人工维护的情况下只能维持有限的工作寿命。而且,大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部署区域较为偏远或者环境恶劣,如火山监测、军事敌后侦察等,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得人工维护非常困难。网络中多对一的数据收集方式和不均匀的数据分布,使得各节点的能耗极不均衡,某些节点可能因能耗过大而提前死亡,严重影响了网络性能,甚至使得网络瘫痪。采用人工维护的方式成本较高,且当网络规模较大时缺乏实用性,从环境获取能量的方式局限性较大,而通过新兴的无线充电技术结合移动式数据收集为延长网络寿命,均衡节点能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配备可充电传感器节点和无线充电设备(WCE)的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通过WCE移动到节点附近为节点补充能量。WCE同时配备数据收集模块,在充电的同时进行数据收集,需设计合理的充电和数据收集算法才能有效延长网络寿命,均衡节点间能耗。本文在WCE移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针对二维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受限及能耗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均匀分簇的无线充电和数据收集算法。在综合考虑监测区域和WCE最大充电范围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非均匀分簇方法。分析网络中数据流、节点能耗和WCE的移动特性,采用蚁群系统求解节点的最佳路由路径,在延长网络寿命的基础上均衡节点能耗,提高网络内能量利用率。在仿真实验中得到了算法相关参数的最优取值,相比于Mdcr算法,在网络内能量利用率方面平均提高61.64%,在节点存活率方面提高5%。进一步考虑在WCE充电能量和移动距离均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和WCE辅助移动数据收集算法,采用一对一的充电方式以获得更加均衡的充电功率。以最小化WCE充电能量消耗为目标,综合考虑网络内数据流、节点的能耗模型和WCE的移动特性,建立优化模型。设置节能系数,用于计算WCE辅助收集数据量。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邻居节点数目和已作为锚点次数,设计了一种锚点选择算法,充分利用有限的移动距离为尽可能多的节点补充能量。运用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次梯度算法求解优化问题,优化节点的充电量和路由。仿真结果表明锚点选择算法在提升网络内平均剩余能量方面优于仅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的锚点选择算法;相比于第三章所设计算法,在牺牲一部分网络内能量利用率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避免节点死亡。
其他文献
激光干涉仪是实现大量程纳米测量的重要方法,激光干涉仪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光源、环境干扰、电路结构、光学镜片等因素,其信号不可避免存在直流漂移、幅值稳定性、相位误差等误
2017年3~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宜城楚皇城城址北城墙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解剖发现城墙四层夯土、护城河及城墙夯土下的若干遗迹。通过此次发掘,可以判断楚皇城城墙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感知外界而形成的网络,其在近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应用,然而,传感器节点的有限的电池容量成为WSN的制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立体交通飞速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旅游工作相关论述的内涵、特征、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法、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
近年来,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移动的无线充电设备(WCE)的路径规划问题上。而针对多功能WCE(兼备充电和数据收集功能)的路径规划研究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仍然停留在旧有模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企业价值链分析正是引导企业认识自己,认清环境的必要措施和
竞技运动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排球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之一,其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我国体
研究在无线充电设备(WCE)辅助基站进行数据收集情况下,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WRSNs)中充电和数据收集问题,旨在减少网络中长距离无线传输造成的能量浪费,缓解能量空洞问题。
首先阐述了企业档案分级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档案分级管理的现状,对企业档案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着重从人员素质、制度建设
习近平绿色减贫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贫困治理和环境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中国扶贫脱贫的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本文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从"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