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视患儿的屈光参数及晶体参数变化,并探讨屈光参数与近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随访的1-6岁的近视患儿112例,根据出生胎龄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病史分为ROP近视组(MOR组)、早产非ROP近视组(MONR组)及足月儿近视组(FM组);另收集同期的ROP非近视患儿30例作为Non-MOR对照组,再纳入无近视的正常婴幼儿(足月产)37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各组病例检测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记录,测定各屈光参数包括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及眼轴长度。从年龄、早产、ROP、近视程度等角度来比较各组屈光参数差异;再进一步比较散瞳前后的晶体厚度变化来分析ROP近视的晶体参数改变;最后进行自身配对比较来分析影响ROP近视程度的主导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五组病例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屈光参数比较:ROP近视组角膜最陡,前房最浅,且晶体最厚,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足月儿近视组玻璃体深度及眼轴较长,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3.早产儿近视组(包括ROP近视及早产非ROP近视)与足月儿近视组比较:两组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产儿近视组前房较浅、晶体较厚、玻璃体深度及眼轴较长(P<0.05);与足月儿近视组比较,早产儿近视组前房浅及晶体厚,而玻璃体深度及眼轴较短(P<0.05);4.ROP近视组中22例(61%)属婴幼儿近视,早产非ROP近视组中16例(47%)属婴幼儿近视;5.ROP近视组与早产非ROP近视组比较:两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OP近视组前房较浅以及晶体较厚(P<0.01),而玻璃体深度及眼轴均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1-3岁ROP近视患儿角膜较对照组更陡(P<0.05);与非ROP近视组比较,ROP近视组前房较浅、晶体较厚、玻璃体深度及眼轴较短(P<0.05),而角膜曲率无明显差异(P>0.05);6.严重ROP较轻微ROP患儿高度以上近视的发生率高(P<0.01),且严重ROP前房更浅、晶体更厚(P<0.05);7.ROP近视组与ROP非近视组比较:1-3岁ROP近视晶体较厚且角膜较陡(P<0.01),而4-6岁患儿只表现为晶体厚(P<0.05);8.ROP近视组散瞳前后晶体厚度变化较ROP非近视组及足月儿近视组均小,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晶体弹性降低及调节减弱;9.ROP近视组自身配对比较:近视程度较严重的眼晶体较厚(P<0.01);足月儿近视组自身配对比较:近视程度较严重的眼玻璃体腔深度及眼轴较长(P<0.01)。结论:1.ROP患儿出现婴幼儿近视的风险性高。2.相对于眼轴增长的足月儿近视,ROP近视具有前房浅,晶状体厚,而眼轴相对短的特点。3.ROP近视患儿晶状体厚,散瞳前后晶体厚度变化小,提示晶体弹性降低及调节减弱,可能是影响ROP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