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自然转归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病例的磁共振研究,了解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在中、短期内的自然转归情况;分析年龄、时间及疾病不同阶段对其发展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诊断为TMJ ID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曾进行2次MRI检查且两次间隔至少3个月,共62例83侧关节。在MRI基础上建立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标准。2.评价患者两次检查中的ID分期,测量关节盘长度、盘髁距离、髁突高度,作前后比较。3.按年龄、检查间隔时间、初次检查时ID分期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1.两次MRI检查结果比较:ID分期在39侧关节中保持不变,41侧加重,3侧好转。第二次检查平均盘-髁间距离增加,关节盘长度缩短,髁突高度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2.患者平均年龄年龄30.64岁(14~80岁),两次MRI检查平均间隔时间10.7个月(3~41个月)。①ID分期加重的比例:I~II期高于III~V期;间隔时间大于12个月的显著高于6~12个月之间;②髁突高度下降程度:在40岁以上年龄组中显著增加;在12~18个月时间段内较其他时间段显著,6~12月时间段内则较6个月内显著;③关节盘长度、移位距离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时间、ID分期无直接联系。   结论:1.在平均10.7个月的观察期中,患者TMJ内部结构出现以下变化:ID分期在49.4%的病例中出现加重,46.99%未发生改变,3.61%好转;②关节盘移位距离增加;关节盘长度缩短变形;髁突存在骨吸收;2.ID分期和髁突高度的变化分别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时间及患者年龄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对用一定参数微弧氧化(microarc arc oxidation,MAO)处理的纯钛材料进行动物骨内植入实验,以评价MAO改性纯钛材料后其引导骨组织形成的情况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  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骨源性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近年来,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关其并发症的报道,特别是用于化疗时导致下颌骨坏死的病例时有报道。目
目的: (1)建立新西兰兔前牙区种植体修复的动物模型,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将TGF-β3联合DPSCs与种植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种植体。(2)通过比较各组新西兰兔下前牙区种植体模型,探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是教育学生的根本点。 正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地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在英语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学生学习的总目
[目的]:1.建立兔面神经离断性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应用Bio-Gide可降解生物膜和自体静脉包绕吻合口及直接吻合三种修复方式对面神经再生的影响;2.建立兔、犬同种异体颜面
实验目的:研究激光焊接钴铬-镍铬合金的体外电化学行为及离子释出情况,评价激光焊接齿科钴铬-镍铬合金的生物学性能,为其合理、安全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根据。 实验方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