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念摄影”在中国主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艺术领域,指称艺术家使用摄影为媒介创作以“观念”为核心的艺术现象,尽管受到西方“观念摄影”的影响,但由于语境的不同,其发展脉络和内在轨迹都与西方呈现不同的特征。“观念摄影”在中国90年代的出现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变革,既有的艺术形式失效相关,并与同时期的观念艺术发展有直接关系,其实践所解决的是当代艺术的内部问题。但是“观念摄影”不仅是当代艺术唯一领域的艺术现象,其从来源和发展上都与传统摄影领域相关联。文革后,摄影开始建立“现代性”的实践,其内部分异出两条道路,即现实主义深化和新潮摄影实践。前者坚持摄影的客观性再现原则,强调摄影对社会的参与;后者是一种具有现代主义性质的摄影实践,开始追求摄影的“观念性”探索和主观性对摄影的介入,开启了摄影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但此时仍是集体主义整一意识形态观念的表达。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文化情景的转变,80年代的“新潮摄影”在新语境下失效,主张客观性的“纪实摄影”成为主流。历史语境的转变,个体意识在消费主义社会被强调,当代艺术领域出现以观念艺术为代表的前卫艺术形式,同时既有的“纪实摄影”面对新现实显得无力,“观念摄影”正是在观念艺术的“观念”介入和其摄影内部发展逻辑的需要中,成为表现变革时代的当代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主要研究1978到2000年的“观念摄影”,将其建构在中国摄影历史发展脉络中,在梳理其线性发展脉络的同时,从中分析早期摄影的“观念性”探索实践与“观念摄影”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历史中定位其价值。“观念摄影”是中国当代新语境下的艺术实验,意在重新建立与自我、社会和现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观念摄影”出现多种类型的实验,本文根据主题将其分为:行为摄影与摄影行为、传统美学的现代性改造、经典照片的模仿与挪用、自我主体身份的视觉认知、大众文化元素的挪用与消费社会的批判、都市景观社会的反思。早期的“观念摄影”对于个人经验的迷恋和主观表达使其具有精英色彩,原本建立在模仿西方样式而起的“观念摄影”形式缺乏语言建构,使得90年代末在全球化市场的影响下出现危机。边界的打破,摄影开始出现传统回归、深度日常等趋势,在90年代的实践基础上开始涉及更广泛的文化层面,更深层的个人文化批评和社会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