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看《沉没之鱼》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没之鱼》(2005)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1952-)所作得长篇小说,是她近年来创作的又一高峰。继第一部畅销作品《喜福会》(1989)之后,《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6)、《接骨师之女》(2001)都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在以往的作品中,谭恩美主要描写了母女关系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题。在《沉没之鱼》中,她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对这些问题做了大胆的超越和突破,赋予了作品丰富的伦理内涵。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沉没之鱼》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究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伦理身份的改变和他们做出得伦理选择,解读矛盾和冲突发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的伦理救赎来探究谭恩美想要表达的伦理思想。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谭恩美的生平和她创作的作品,小说《沉没之鱼》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沉没之鱼》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概括了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提出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沉没之鱼》的必要性,并阐述了谭恩美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剖析了小说中出现的不和谐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主人公陈璧璧家庭中的伦理冲突,小说中人物关于“爱”与“性”的伦理困惑以及由于不同文化造成的伦理困境。陈璧璧的家庭关系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璧璧的后母包甜对她的虐待,璧璧缺少的父爱,以及其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婚姻都深深影响了她的思想和生活。导致她陷入“爱”与“性”的伦理混乱,以及与其男性伴侣之间不平等的恋爱关系。璧璧的朋友,小说中的美国游客们存在同样的伦理困惑。在他们旅行的途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使他们多次陷入伦理困境。第四章用“拯救溺水鱼”的故事阐释了璧璧和美国游客们发生的心理变化,最终对“爱情”的伦理回归使他们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和谐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这种“和谐”是以两性间的相互责任和平等为基础。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伦理问题的论述我们得出谭恩美向我们传递的和谐、尊重的伦理思想。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社会的人,在面临问题的时候都应该找寻出路,努力让自己与周围的世界达到和谐。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翻译美学的一些原理,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进行个案比较和分析,从而忠实再现《红楼梦》的美学内涵并希望该视角的引入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
《猫眼》这部小说以“猫眼”象征偏见,描写了主人公伊莱恩如何从他人与自己相互施加的偏见中摆脱出来,并最终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本论文旨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对《猫眼》
约翰·马克思维尔·库切又称为J.M.库切,是著名的南非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凭借《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和《耻》于1983和1999年两次荣获布克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连续两
我们在面对后殖民情境中第一世界宗主国文化或霸权文化与第三世界边缘文化或被支配文化之间令人抑郁的冲突时,究竟应该采用什么视角,学术界论者蜂起,异见杂陈,其中不乏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