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大学课程政策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至今的美国大学课程政策顺应历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变化趋势,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大学课程政策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美国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大学课程政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加强战后科技人才培养,致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优先发展“国防型”人才,促进大学课程国际化等方面。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国家安全价值取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在权力主体方面,这一时期国家对大学课程政策制定予以强力干预,政策研究组织对课程政策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大学课程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鼓励职业教育和全面推行核心课程两方面。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教育公平”与“效益优先”有机统一,二是“人性价值”与“社会需求”兼容并行。在权力主体方面,这一时期政府对课程政策的干预有所减轻,州对课程政策的决策权有所加强,学生参与课程政策制定的权利有所体现,课程政策研究机构的决策权更加凸显。80年代以后的大学课程政策内容不断强化博雅教育,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推广综合性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人本价值取向,发展经济价值取向,个性化课程价值观。在权力主体方面,这一时期政府对大学课程政策干预回升,州政府激励高校推进课程改革,评价机构持续影响大学课程政策,学校自主权充分得到发挥。美国大学课程政策权力主体的决策权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决策主体对政策的影响力在各个历史阶段是不同的。课程政策不是价值中立的,价值取向贯穿课程政策的产生、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战后美国大学课程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价值取向是有区别的。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价值取向既有衔接与继承,又具时代本身的特点。价值取向的变化从未脱离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民主与自由。追求民主与自由贯穿于大学课程政策形成、发展、实施的始终。战后美国大学课程政策,对美国大学课程、专业设置影响重大。课程政策对教学内容的引导,直接影响了美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其他文献
道德自我调节就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对自己是否实施道德行为进行选择。已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启动道德自我知觉会激发个体的道德自我调节机制,而且表现出道德自我调节的补偿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队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青年军人在社会和军事活动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特别是
在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及其已有研究与实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组织的自尊作为员工的心理优势,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进而影响其行为,从而带来组织绩效的极大改善。组织承诺作为一种可测的工作态度,对员工的工作投入类似的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