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病学现状分析及长期体重变化与代谢健康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研究背景:心血管代谢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均发挥保护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流行现状,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实施早期、持续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我国尚缺乏近期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比例及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状况的数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 Million Persons Project,China-PEACE MPP),自2015年至2020年,该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170个县和116个区。本研究纳入具有完整的诊断心血管代谢疾病信息的35~75岁社区居民。项目采用统一的仪器和标准完成调查对象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体格检查和快速血糖和血脂检测。心血管代谢疾病状况依据既往发表的经过验证的心血管代谢疾病分级模型分为0~3级,具体定义为:3级: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2级:空腹血糖受损或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1级:包括一个或两个代谢综合征中危险因素(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腹型肥胖,不包括空腹血糖异常);0级:没有任何以上心血管病及代谢紊乱。健康生活方式包括5种,分别为健康体型(无普通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从不吸烟、目前不饮酒、健康饮食和充分体力活动。评估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比例及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人群健康生活方式遵循状况,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患病和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人群中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371 16例研究对象。经年龄性别标化后,仅11.1%的研究对象无任何心血管代谢疾病,22.8%、48.7%和17.4%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心血管代谢疾病1级、2级和3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7.3%,糖尿病患病率为15.6%。多元混合模型显示,与患心血管代谢疾病(心血管代谢疾病1级及以上)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女性、家庭收入低、职业为农民、未工作或退休、居住于农村和西部地区、目前吸烟或曾经吸烟、目前饮酒、不健康饮食、体重指数升高和筛查时休闲时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增加。随着心血管代谢疾病分级升高,遵循3种及3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检验P<0.001),该比例在心血管代谢疾病0级、1级、2级和3级人群中分别为75.8%、56.4%、49.6%和46.5%,而相应的遵循所有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为1.7%、0.9%、0.8%和0.8%。在心血管代谢疾病不同分级人群中,年龄增长、女性、较高的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收入、职业为退休、居住于城市地区以及居住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均与遵循5种健康生活方式呈正向关联,而职业为农民呈负向关联,此关联在心血管代谢疾病分级高的人群中更强。研究结论:在一百万研究对象中,符合代谢健康标准的年龄性别标化比例仅1 1.1%,且不同分级心血管代谢疾病人群遵循所有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均不足2%。本研究识别了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患病相关的人群特征及心血管代谢疾病各级人群中与遵循5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人群特征。第二部分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关联分析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与代谢风险升高有关。然而,在不同成年早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类别人群中,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与代谢综合征患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China-PEACE MPP项目。本研究纳入自2015年至2020年,该项目筛查时年龄在35~64岁(定义为中年时期)并回忆25岁时(定义为成年早期)的体重,且自25岁至筛查时体重保持稳定或增加的社区居民。项目采用统一的仪器和标准完成调查对象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体格检查和快速血糖和血脂检测。25岁BMI类别分别为:体重过低(BMI<18.5 kg/m2)、体重正常(18.5 kg/m2≤BMI<24 kg/m2)和超重/肥胖(BMI≥24 kg/m2)。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在不同BMI类别人群中,分析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与中年期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联。研究结果:共纳入437849名研究对象,中位年龄为52岁(四分位间距:46,58),62.1%为女性。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中,校正年龄、性别、地理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学、生活方式特征和合并症,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量越大,中年期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越高,与体重稳定(体重增加<2.5 kg)相比,适度体重增加(介于≥2.5和<10.0kg)、显著体重增加(介于≥10.0和<20.0kg)和极度体重增加(≥20.0 kg)的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患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1.6(95%置信区间:1.57~1.64)、3.85(3.77~3.94)和 11.05(10.73~11.38)。成年早期至中年期体重增加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关联在成年早期体重过低和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更强。在成年早期体重过低、体重正常和超重/肥胖的研究对象中,体重每增加5kg,代谢综合征患病的OR值分别为2.01(95%置信区间:1.98~2.05)、1.93(1.92~1.94)和1.67(1.64~1.70)。调整当前BMI后,在体重过低和正常体重的研究对象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依旧随着体重增加而显著增加,尽管这一关联较未校正当前BMI减弱。而在超重/肥胖的研究对象中呈现倒U型关联,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直到体重增加到12kg左右,然后随着体重增加而降低(非线性P<0.001)。研究结论:从成年早期至中年期,维持体重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尤其是在体重过低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历史体重增加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独立于当前BMI。第三部分超重/肥胖年轻成年人长期体重减轻与代谢健康的剂量反应关联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证明,长期体重减轻与超重/肥胖的年轻成年人代谢风险降低有关。然而,年轻成年人长期体重减轻与代谢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尚不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China-PEACEMPP项目。本研究纳入自2015年至2020年,该项目筛查的年龄在35~64岁并回忆了 25岁时体重,且25岁时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24 kg/m2),自25岁至筛查时体重保持稳定或减轻的社区居民。项目采用统一的仪器和标准完成调查对象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体格检查和快速血糖和血脂检测。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评估25岁至筛查时,长期体重减轻与筛查时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联。研究结果:共有40150名研究对象(女性占66.4%)被纳入研究。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中,校正25岁时的BMI、年龄、性别、地理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学和生活方式特征后,长期体重减轻量越多,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越低。与<5%的长期体重减轻相比,长期体重减轻为5~9.9%、10~14.9%、15~19.9%和20%以上的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患病的OR值分别为0.64(95%置信区间:0.60~0.67)、0.42(0.40~0.45)、0.27(0.25~0.29)和 0.15(0.13~0.17)。此外,在按照年龄、性别、BMI类别、吸烟状况、城乡和教育水平分类的所有人群亚组中,长期体重减轻量越多,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均越低。研究结论:超重/肥胖的年轻成年人的长期体重减轻量与之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单调正向的剂量反应关联。本研究结果提示应探索实现长期体重减轻的方法,以改善超重/肥胖年轻成年人的终生代谢健康状况。
其他文献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2003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急剧增长,7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达10%。由于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病共存、多重用药及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等特点,导致老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和反复住院,严
期刊
在草型湖泊中,水生植物进入衰亡期,其残体在沉积物中腐解,会影响湖泊健康.本研究通过将不同含量马来眼子菜残体堆积在沉积物中,分析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流变特性变化,明确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发现随着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的增加,表层沉积物密度呈指数型下降趋势,并伴随着浮泥形成.同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腐解导致了沉积物的絮凝和团聚.且沉积物胞外
童话是最纯真美好的人类语言,通过童话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体会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精神世界。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师可从写作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刻画和寓意几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多次比读、角色扮演、多元思考、拓展想象等,引导学生感悟童话的语言美、趣味性、真善美和奇妙感,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事业呈现出了较过去更为迅猛的发展势头。文章以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为落脚点,从网络资源整合的视角出发,围绕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展开了讨论。首先介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开展情况,其次分析了对思政教育、学生管理进行融合的可能性,最后就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究,内容主要涉及加快融合速度、实现行业自律以及做到科学招生等方面。希望能使相关人员受到启发,为日后教育
《月是故乡明》一文语言恬静、饱含深情。笔者基于文体特征解构文本,抓住核心语言内容,解构成“山水有明月、他乡月更明、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透过文本依循“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切切故乡情,最终了悟“月是故乡明”的文字、文学和文化内涵。在对本课的自我述评中,笔者还阐述了投射在课堂上的精神倒影,即带领学生穿越寻月的发现、赏月的鉴别和辩月的顿悟的三重境界,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的
目的对于无痛分娩技术应用到临床产科中的具体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接诊的分娩产妇6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产妇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产妇接受常规分娩,一共3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产妇接受无痛分娩技术,一共3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产妇的产后失血量、阴道分娩情况、产程所需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接受无痛分娩技术的研究组产妇产后失血量、疼痛评分明
目的:观察流程化管理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手术室消毒供应室自2018年1月起对外来器械灭菌包实施流程化管理,将2017年设为实施前,2018年设为实施后。实施前外来器械灭菌包有342个,实施后有356个,比较实施前后外来器械包的清洗和灭菌不合格数量,每月消毒供应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实施后,外来器械包清洗和灭菌不合格率明显降低;器械护士对消毒供应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表达了他在战争期间对亲人和故乡的牵挂之情。现当代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引用这句诗,以其为题目创作了经典散文,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以及故乡“小月亮”的怀念之情。从文本内容出发,就文章中的“月亮意象”和作者的“故乡情结”作深度解析,以激发读者共鸣,引起对故乡的怀念与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