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软件接收机技术研究及系统的实现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System,BDS)最后全球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第三代BDS迎来了完美收官。BDS完成了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的转变,同时具有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混合星座布局、短报文通信、三频信号和二次编码等。第三代BDS的建成会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带来极大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将这几年间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进展和成果进行落地,另一方面BDS产品的定位精度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我国公开发布了北斗空间信号接口控制(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ICD)文件,积极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因此,研究一套先进、稳定、精密的北斗接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北斗接收系统的基础上,对于接收系统各个环节中的处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优化,最终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北斗数字接收机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卫星信号方面,本文对BDS信号和播发的导航电文进行了研究,对信号的测距码、载波以及导航电文的调制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各个卫星的各个信号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建立了用于北斗卫星基带处理的本地码库。(2)在卫星信号捕获方面,分析了常用的卫星信号捕获原理并推导了捕获过程的相关公式。根据北斗信号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接收系统的信号捕获部分。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避免NH码跳变影响的北斗弱信号捕获算法。该算法提高了北斗软件接收机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的信号捕获能力,与补零捕获算法相比捕获灵敏度提升约1.7d B。(3)在卫星信号跟踪方面,首先对卫星信号的跟踪原理进行了分析,详细探究了跟踪设计中的两个环路:载波跟踪环和码跟踪环的原理和性能。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锁频环、锁相环、码跟踪环互相辅助结合的完整数字跟踪环路,并且提出一种对来自同一卫星发射信号的通道进行分组绑定的辅助跟踪策略。最终对不同信噪比和不同带宽配置下的跟踪环路进行了仿真和性能分析。(4)在定位解算方面。从系统误差以及精密单点定位的原理等方面分析了定位解算过程。搭建了一套从数据文件读取到捕获、跟踪、数据预处理,再到解算定位、结果存储、结果显示的完整北斗数字接收机。使用实际接收的北斗卫星数据对接收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最终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经纬度方向最大误差2cm、高程最大误差5cm。
其他文献
命题是考试的核心环节。每年教育考试部门需要组织大量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老师开展各类考试命题工作。命题工作具有考试课程门数多、专业类别多及命题教师多等特点,如何对命题教师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命题工作的一大难题。调研发现,目前部分省市命题教师的选聘和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模式进行管理,尚未实现信息化。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适用于命题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命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解决选聘命题教师
正铲挖掘机是以挖掘砂石土矿和装载松散物料为主要用途的通用型工程机械,在露天采矿、水利建设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铲液压挖掘机有着可以沿着水平面运动实现清理和平整作业场地,挖掘力和崛起力大,卸载性能优越等特点。大型液压正铲挖掘机涉及机电一体化、液压传动、传感器、高等机构学等多个领域的高端设备,直接体现出国家装备制造行业的整体水平优劣,在工程机械中受到广泛应用。对工作机构动态性能与新构型进行相关研究
薄膜结构具有重量轻、变形大、易于收纳和折叠等优点,在太阳帆、薄膜天线和柔性电子仪器等航天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薄膜结构抗弯刚度极低,在某些区域产生压应力
概率图模型是将图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研究条件独立性关系,其中有向无环图的研究最为广泛,但是当系统中出现潜在变量和选择偏差时,有向无环图将不能表示独立性关系,为了克服有向
工人疲劳是建筑施工现场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对工人安全施工的研究中直接针对工人身体状态的研究较少,难以对现场工人的疲劳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提供有效预防措施
在国家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不断去往中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开拓市场,越来越多的劳务人员加入到石油工人队伍中来,企业的效益
住宅可持续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自然与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住宅短寿、维修困难、大
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变化会引起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及类型的改变,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种类和强度。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受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举世瞩目,缔造了一个起步较晚国家的工业化奇迹,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2019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然而,长期对资源环境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