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树突棘可塑性的机理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85695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目的: 1.观察成年大鼠脑梗死后电针对脑梗死灶周围区树突棘形态学的影响; 2.观察成年大鼠脑梗死后电针对脑梗死灶周围区Ephrin-A5和Neurocan表达的影响; 3.结合电针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影响的观察,探讨电针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 研究方法: 选用SD大鼠118只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从成功复制的MCAO模型大鼠中用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70只,其中30只作为MCAO组(脑梗死对照组),30只作为电针治疗组,另用SD大鼠30只只挑开硬脑膜但不凝闭大脑中动脉,作为假手术组。 结论: 电针治疗促进脑梗死早期肢体功能康复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调节了脑梗死周围区域的树突棘密度,抑制Ephrin-A5及Neurocan的表达。脑梗死发生后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最优实施电刺激治疗的时间窗,推测可能在脑梗死后1~2周: 1.脑梗死周围区域树突棘密度在第1周至第4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的树突棘再生,使树突棘密度增加; 2.Ephrin-A5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定位于胞浆,脑梗死周围区域Ephrin-A5表达增高持续至梗死后4周;电针治疗抑制Ephrin-A5的表达; 3.Neurocan主要表达于脑梗死周围区域,定位于增生胶质细胞及间隙,脑梗死周围区域Neurocan表达在梗死后第1、2周增高,第4周下降。电针治疗抑制Neurocan表达。
其他文献
我国已搜集油菜品种资源5200余份,并进行农艺、品质性状及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耐)菌核病资源21份,抗(耐)病毒病资源41份,抗(耐)霜霉病资源68份,高含油量及优良品质资源244份,并陆续提供各地利用。
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但发病机制未明。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p.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在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将两者在冠心病不同类型及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selegiline)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胃窦、结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脓毒症是由微生物感染导致宿主炎症反应失衡而造成的器官功能障碍。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多,脓毒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