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一种放线状子囊真菌,其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是一种相当严重的世界性植物真菌病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群体进行形态学、生物化学、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鉴定,以期获得不同菌核病分离物的主要特性差异,为菌核病的系统发育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从中国、加拿大、波兰、匈牙利、俄罗斯和斯洛伐克六个国家的三个不同寄主(油菜、胡萝卜和向日葵)上分离了218个菌核病分离物。其中来自中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分离物是从菌核分离的;来自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分离物是利用菌丝体继代培养获得。 在PDA固体培养基(φ=18.5 cm)上,对48个菌核病分离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学特性进行检测,显示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大部分菌核病分离物的生长速率都非常快,但不同群体间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不同(P<0.05),合肥群体的平均生长速率最慢,在第四天平均菌落直径仅为11.31cm;而青海群体的平均生长速率最快,在第四天为16.8 cm,变异系数也较低(CV=6.10%),表明来自青海的菌核病群体菌落的生长速率一致性较好。 不同菌核病群体的形态学特性也显著差异,来自合肥群体明显不同于其他群体,但来自相同地区的个体或群体的形态学特性基本相似。就群体而言,不同群体间的菌核干重(P<0.01)、菌核鲜重(P<0.01)、单个菌核重量(P<0.001)、菌核数量(P<0.05)以及干鲜重比(P<0.05)均显著或极显著不同。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不同。生长速率与菌核干重呈显著正相关(r=0.30*);菌核鲜重与干重和单个菌核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和0.73***);而菌核数量和单个菌核重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0***),表明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随着菌核病菌落的逐渐生长,产生菌核的数量、重量也逐渐增加,但菌核的数量越多,单个菌核的重量也相应降低。 采用HPLC技术检测草酸分泌量,显示不同分离物分泌的草酸浓度不同。相关性分析发现离体条件下草酸分泌量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r=-0.403);与菌核干重和鲜重呈正相关(干重r=0.424;鲜重r=0.436),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517*),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H值差异可以作为一种草酸含量检测和致病性鉴定的初步参考指标。 在两个试验站间(Borowo和Cezekwica),利用9个菌核病菌株对110个油菜品种(系)进行病情指数(DSI)和病斑长度的综合评价,发现试验站间、菌株间和品种群体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极显著不同(P<0.01),病斑长度在实验站与菌株间的互作显著,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在油菜品种群体与菌株间的互作也达到显著水平,但是病情指数在实验站与菌株间的互作不显著。经病情指数鉴定,油菜品种Pomorzanin和Lisek表现稳定的低发病率,其他大部分品种对菌核病较敏感。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菌种间致病性的相关程度变化范围为-0.44-0.90**,且有9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抗菌核病育种中,油菜品种对某个菌株具有高度抗性,同样也表现出对另外一些菌株的抗病性。 对24个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的群体结构进行20对RAPD引物分析,显示菌核病分离物的遗传相似性相当高,物种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0.197,Shannon多样性指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