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物理和化学法的水华处理技术存在能耗高、设备要求高以及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使其难以获得大规模的应用,而微生物法高效、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使其在蓝藻水华防治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将溶藻细菌应用于水华的防治受到人们的青睐。本研究主要从汾河太原段富营养化的底泥和水样中分离、筛选溶藻菌,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藻效应,并对其溶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铜绿微囊藻溶藻菌的分离筛选及种属鉴定从汾河富营养化的底泥和水样中分离得到90余株细菌,其中两株菌的溶藻效果明显,分别编号为39#和91#,对其16S rDNA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结合生理生化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39#为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91#为单抱菌属(Aeromonas sp.)。2、不同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由于溶藻菌培养基本身可能会显著影响藻细胞的生长。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和淀粉液体培养基都适合溶藻菌正常生长,但前两种培养基本身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高达100%,而淀粉液体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因此,将淀粉液体培养基作为后续实验的细菌培养基。3、两株溶藻菌菌悬液浓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将两株溶藻菌菌悬液以不同的体积比分别接种至等体积等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藻液中,结果显示当起始接种体积比为2%时,两株溶藻菌菌液不具有溶藻效果,随起始接种体积的升高其溶藻效果也随之增强,当起始接种体积比增加到8%时,两株溶藻菌可达到完全溶藻。因此,高浓度起始接种浓度有利于强化溶藻菌的除藻效率。4、研究了两株溶藻菌不同菌龄的溶藻效果将不同菌龄的两株溶藻菌菌悬液以相同的体积比分别接种至等体积等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藻液中,结果显示,不同菌龄的两株溶藻菌菌悬液都能达到完全溶藻的效果,但随菌龄的增加,达到完全溶藻所需的时间会减少,当菌株进入对数期后,随菌龄的增加,溶藻效果的增加不明显。5、研究了两株溶藻菌对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将两株溶藻菌菌悬液比分别接种至等体积不同生长时期的铜绿微囊藻藻液中,结果显示两种溶藻菌的溶藻效果随其生长期延长至稳定期,溶藻率由100%下降到50%左右。6、研究了两株溶藻菌的溶藻机理两株溶藻菌均是通过释放胞外代谢产物进行间接溶藻。它们的活性成分可能是蛋白质,在高温、强酸、强碱的环境中其活性丧失。其溶藻过程为溶藻活性物质首先使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凝聚在一起,并摧毁其光合系统。然后再破坏其藻细胞其它结构,导致内溶物释放,最终达到溶藻的效果。综上所述,39#和91#菌是两株溶藻效果明显的溶藻菌,其溶藻效果与起始接种浓度、菌龄以及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阶段等密切相关。此外,溶藻菌溶藻效果的实现与其分泌的胞外代谢产物有关。本研究为蓝藻水华防治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