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目前在体质测试中等长力量测试是常用的力量测试方法,但在对不同人群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测试过程中受到测试的外在环境、仪器和测试者的操作以及受试者的身体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由于身体因素等的影响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不受主观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大大影响了测试结果,并且测试的数据只能够反映局部肌群的肌肉力量大小情况,不能全面且准确的反应受试者的整体的肌肉力量的情况,且在最大肌肉力量测试过程中容易发生肌肉损伤等意外。而静坐少动人群由于平时运动时间较少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损伤等意外。因此,本研究引入骨骼肌指数以其评价20~39岁不同年龄段的静坐少动人群的肌肉力量情况,从而确定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评价指标。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选取20~39岁健康人群,按照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共划分为4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男女各25人,共计200人。静坐少动的受试者进行国民体质监测肌肉力量测试和身体成分测试,其中肌肉力量测试包括背力、腿力、握力等,并最终将测得结果与骨骼肌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骨骼肌指数与背力、腿力、握力都具有较显著性相关(p<0.01),相关性较高,因此,骨骼肌指数可以较好的反应20-39岁静坐少动人群握力、背力、腿力的肌肉力量情况。2.在本研究中发现,静坐少动人群和国民体质监测肌肉力量情况之间的分析发现,静坐少动人群普遍低于标准水平,因此,体质情况对静坐少动人群肌肉力量有着一定的影响。3.体质百分比在进行肌肉力量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相邻两个年龄段之间具有显著性。男性在34-39岁年龄段与其他三个年龄段之间不具有显著性,该年龄段男性整体体重较大,体脂百分比较高,因此,人体脂肪含量的高低与个体的肌肉力量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此外,本研究还发现20~24岁不同年龄段静坐少动人群女性平均骨骼肌指数为:7.9,男性为9.7。在25~29岁人群中平均骨骼肌指数女性为8.5,男性为10.6。在30~34岁人群中女性平均骨骼肌指数为9.2,男性为11.2。在35~39岁群中平均骨骼肌指数女性为9.8,男性为11.8结论:1.通过骨骼肌指数在评价20-39岁静坐少动人群的肌肉力量情况,通过相关性的比较发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对20-39岁不同年龄段的静坐少动人群肌肉力量情况进行很好的评价。2.在对本研究的20-39岁静坐少动受试者,在通过进行根据国民体质监测中通过对体质和体质百分比与肌肉力量的研究分析中发现,男性的各项肌肉力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3.女性在30-34岁年龄段腿力具有明显的下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应加强体力活动保证身体健康。35-39这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脂肪含量开始明显增加的时期,因适当注意运动和饮食习惯。建议可以通过骨骼肌指数对中老年人群和静坐少动人群进行肌肉力量评价。将骨骼肌指数评价肌肉力量应用于国民体质监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