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光眼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以视神经损害为其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通常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学说及血流学说,但均不完整。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青光眼中一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凋亡这一机制而死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常导致视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长期以来,降低眼压一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除了能降低眼压外,还能通过针刺使Bcl-2抑制凋亡基因表达增多,Bax促进凋亡基因表达减少及Bcl-2/Bax的比值升高;减少高眼压模型大鼠视网膜一氧化氮(NO)含量,或阻止其过量生成,从而维持或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生存微环境等来影响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因此通过针刺在一定程度保护高眼压下的视神经。
目的:探讨针刺对持续性高眼压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明确针刺在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为针刺治疗青光眼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SD大鼠12只模型对照组:SD大鼠12只针刺治疗组:SD大鼠12只2 造模方法:采用Akria法,烙闭大鼠双眼3支上巩膜静脉。制作大鼠持续性高眼压模型。
3. 术后一、二、三天用笔式眼压计TONO-PEN测量大鼠眼压。
4. 造模后一周给予针刺治疗组针刺睛明、太冲穴进行治疗一个月,同时每周测眼压一次。
5. 取视网膜进行视网膜光镜形态学观察、神经节细胞层厚度测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RGCs凋亡基因阳性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视网膜NO的含量。
6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用配对t检验,各项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
结果:
1. 模型眼及对照眼各16只,大鼠双眼造模前三天模型眼眼压为12.48±1.04mmHg,对照眼眼压为12.53±1.15 mmHg,所有大鼠双眼眼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造模后三天,模型眼眼压为19.96±2.11mmHg,与造模前及对照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后一月模型眼眼压为18.88±2.66mmHg,对照眼眼压为12.6±1.57mmHg,造模后一月模型眼眼压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眼、造模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 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16只,造模前正常对照组眼压为12.04±1.10mmHg,模型对照组眼压为12.56±1.05mmHg,针刺治疗组眼压为13.08±1.06mmHg,各组大鼠眼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针刺前,正常对照组眼压为11.90±1.19mmHg,模型对照组眼压为20.15±2.56mmHg,针刺治疗组眼压为19.81±1.72mmHg,模型对照组及针刺治疗组眼压与正常对照组及造模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一个月时,正常对照组眼压为13.88±0.90mmHg,模型对照组眼压为19.94±2.95mmHg,针刺治疗组眼压为16.65±1.81mmHg,针刺治疗组与造模后针刺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一个月时,针刺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眼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8只,正常对照组RGCs厚度为264.51±40.53um,模型对照组RGCs厚度为179.07±62.70um,针刺治疗组RGCs厚度为207.22±43.51um,模型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RGCs厚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RGCs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8只,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Bcl-2阳性率分别为1.49±0.31%、0.33±0.47%、0.75±0.96%,模型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的Bcl-2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Bcl-2表达阳性率较强,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
5. 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8只,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Bax阳性率分别为1.62±0.91%、4.14±1.31%、2.92±1.19%,模型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的Bax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Bax表达阳性率较弱,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
6. 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8只,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Bcl-2/Bax比值分别为1.54±0.76、0.54±0.46、1.08±0.84,模型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的Bcl-2/Bax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表达的阳性率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各7只,正常眼、模型眼及对照眼NO含量分别为42.42±1.36mol/g、59.41±5.36 mol/g、51.40±2.03 mol/g,模型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的视网膜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针刺治疗组大鼠视网膜NO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kria性高眼压大鼠在高眼压持续1个月后,表现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改变。针刺能够防止或减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从而阻止或减轻高眼压下的视神经损伤,其作用机理与减轻NO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毒性作用,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