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B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是由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使用burkitt非洲儿童的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方式而建株。EB病毒在人群中具有普遍感染性,在全球范围内,有90%以上的人被EB病毒感染过。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染。感染多发生在幼儿时期,一般不伴随或只伴随较弱的临床症状。EB病毒的感染能够诱导多种恶性肿瘤的产生,包括伯基特淋巴瘤、胃癌、鼻咽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等,还常与其他病毒感染相关联。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EB病毒感染的药物,对于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致癌作用还得不到有效地防止或治疗。为了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就必须要更深入地研究EB病毒,那么一种易于研究的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在EB病毒被发现至今已报道的EB病毒动物模型中只有少数几种灵长类动物对EB病毒易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动物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且价格昂贵不适合在实验中普遍使用,从而束缚了对EB病毒的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豚鼠(Hartley)对EB病毒的敏感性,从而为EB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豚鼠是一种常见实验动物,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研究,对多种病毒易感。它容易饲养、性格温顺、体积小巧,易于实验操作。本实验通过鼻腔滴鼻接种结合口腔口服接种;静脉注射接种两种方式给豚鼠接种EB病毒,从病毒在豚鼠体内病毒抗原的表达、血清中抗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器官组织的病理分析三方面来评价豚鼠对EB病毒的易感性。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鼻腔滴鼻接种结合口腔口服接种的10只实验组豚鼠中有6只检测到BcLFl抗原的表达,其中有4只同时检测到了EBNA1抗原的表达;10只豚鼠接种病毒后,血清中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效价普遍升高;通过病理分析发现实验组中有5只豚鼠的肝脏、肺、脾脏、腮腺的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静脉注射接种的10只豚鼠基因水平检测为阴性,接种病毒后血清中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效价普遍升高,通过病理分析发现肝组织有轻微病变。由以上实验结果显示豚鼠可以作为EB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备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