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杂居区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研究--以黔东北滑石社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传统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迁,民间信仰作为多元民族文化中的一元,也在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目前学界对多民族杂居区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较少,尚需资料进行补充。黔东北滑石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区,民族成分构成多样,民间信仰文化底蕴深厚。在多民族杂居区,日常交往便是文化互动交往的过程。滑石社区的民间信仰正是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信仰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观音和关帝信仰、傩信仰等内容。文章以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对滑石社区的民间信仰内容以及“文革”以来的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滑石社区的四种民间信仰类型,并总结民间信仰变迁的特点和原因。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特色、研究重点和难点、相关概念界定和田野调查工作。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滑石社区的基本概况,包括人口、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等内容,并分析了滑石社区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第二章介绍了滑石社区的民间信仰图景,详细介绍了四类信仰场所的划分情况,以及三类神职人员的职能、性质、产生的条件和途径等,并分析了滑石社区民间信仰多元共生的维度和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口述传说以及仪式实践中分析了自然崇拜的内容,并从祭祀仪式、空间、对象、人对自然崇拜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探讨了自然崇拜的变迁情况。第四章围绕新华山庙的祭祀活动,详细阐述了观音和关帝两种神灵信仰中的显灵传说、神灵主司职能、信众群体及其祭祀行为、祭祀仪式等内容,并展现了两类神灵信仰在祭祀仪式、祭祀模式中的变迁情况。第五章介绍了祖先崇拜的内容及其变迁,首先从整体上展现了家先信仰的内容,并以个案研究呈现了宗族祖先祭祀活动与意义,再对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的联系以及当地人对鬼、祖先的情感差异进行描述,最后从祖先祭祀的时空转换、外部环境变化对祭祀活动的影响论述了祖先崇拜的变迁情况。第六章介绍了傩信仰的内容及其变迁,首先概述了社区傩堂戏的主要内容,并以还愿仪式为案例展现了傩仪式的行进过程与含义,再梳理傩戏表演从“文革”以来的大致发展脉络,最后分析了傩仪式和傩戏表演的变迁情况。第七章在前四章对滑石社区四种民间信仰内容及变迁表现、动因的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民间信仰变迁的特点和原因。总结部分简要回顾民间信仰变迁的特点和原因,并进一步阐释当地民间信仰呈现出的“地域一致性”、“民族差异性”和“多元共生”等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滑石社区民间信仰变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信仰内容上,呈现出或复兴,或简化,或消失的状态,而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当地民间信仰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态势,最明显的就是在同一个信仰场所中各路神灵的共处;二是在信仰群体上,逐渐向多民族多主体自主信仰、跨越社区界限合作的方向发展,以及信仰主体年龄层的失重和情感态度的逐渐分化;三是在信仰特性上,娱乐性与世俗性逐渐增强,而神圣性和神秘性逐渐弱化。民间信仰变迁的原因主要与个体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宗教政策调整、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民族互动交往、民间信仰是否契合时代精神或者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等内容相关。
其他文献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本次课改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最终目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学校教育改革带来的活力,有赖于学习方式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足见地理新课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
期刊
瑞安市域内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9所,有66所在农村(指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有73所城区学校(指主城区学校和街道中心校)。其中,民工子弟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三分之一。根据瑞安市所辖乡镇和街道的分布特点,我们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安阳、莘塍、塘下、飞云、马屿、高楼、湖岭、陶山8个教育学区和直属学校进行管理。地域绵长与辽阔限制了瑞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教学不平衡问题一直成为瑞安教育的软
期刊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这在“考其所长”“考其所好”的愿景下,强化了招生考试主体的自主选择性,更有利于高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这一指向生本、校本的变革也回应了人们一直以来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切,更坚定地传递出未来浙江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而随着《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
期刊
S镇中学是绍兴市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其区域经济欠发达,教师的结构分布不太平衡。随着近几年学校教育的较大改观,师资力量也有所增强了。学校九年级和七、八年级社政组先后多次被评为县教育局级、发展中心级优秀备课组,教学业绩居同类学校之上。但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历史与社会课(以下两学科简称“社政课”)教师非专业兼课困局依然存在。这种状况不仅本校长期存在,区内市外农村初中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七、
期刊
中央下拨1305.8亿义务教育补助经费    为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财政近日下拨了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5.8亿元,比2014年增加约80.9亿元,增长6.6%。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一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标准。中部地区每平方米由600元提高到800元,西部地区每平方米由700元提高到900元,在此基础上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浙江省高考新方案的实施,也引导着高中生需要及早进行自我生涯的规划和管理。由此可见,高中学段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
期刊
【摘 要】作为比较法的一种,语文教学中的“删·比”法,指的是教师删去教学文本中的某些句子、语段,形成一篇新的文本,并引导学生对新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删·比”法要注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选择适合的文章;忌浅尝辄止。  【关键词】初中阅读;比较法;“删·比”法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古代教学专著《学记》中就有专门的论述:“古之学者,比物类丑(同类事物相较)。”在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选了《逍遥游》,且节选的都是第一部分,而“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的那部分内容却很难索解。究其原因,此处佚失二十一字。高中语文教材在编选时应将这佚失的二十一字补上,归还《逍遥游》的本来面目,让师生都能读到一个完整的《逍遥游》,彻底走出“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困惑。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材编选;《逍遥游》  一、《逍遥游》之公案问题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思想的
期刊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经典散文,无论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多年来,在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中,不管是各类赛课还是常态课,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厘清的必要。先看几段课堂教学实例:  【片段1】  [学生读课文。]  师 本文主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请学生发言。]  生 通过与北方的冬天的比较,写出了江南的冬景
期刊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受某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扩展的、变化的问题不理解,进而思维受阻,难以进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题方法。有时在教学中,我们可围绕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题组,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进而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