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此背景下,探索耕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系统掌握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对于耕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前,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产遥感卫星的发展与遥感产品的日趋完善,RS可发挥实时性与现势性强等优势,而GIS则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对研究区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状况信息的快速高效获取,实现耕地质量的长期动态监测具有可行性,进而成为编制耕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对2010、2013、2017年三个时间节点的耕地资源账户进行核算,分别填写2010-2013年、2013-2017年的耕地资源存量及变动表与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编制互助县的耕地资源资产负债表。其中,基于GIS的分析工具核算耕地数量,并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与耕地相对变化率两个模型对耕地数量进行时空动态分析;基于“压力—状况—响应”(P-S-R)框架,从RS与GIS中获取与处理数据,从生产压力指数、耕地状态指数与社会行为指数三方面构建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而后更进一步地对互助县耕地质量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7年互助县的耕地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存量出现减少趋势。相比2010-2013年,2013-2017年这一阶段互助县的耕地数量变化较为剧烈,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较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与林地是耕地资源转出的主要利用类型,新增耕地则主要来自草地与林地。从乡镇行政区域角度,位于南部湟水河谷盆地的高寨镇是两个时间阶段中耕地数量减少速度与变化幅度较大的乡镇。(2)2010-2017年互助县的耕地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分别为3.54、2.92、2.69,耕地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互助县的耕地质量主要的等级为四等地,三等地次之,逐渐向五等地、二等地、一等地减少,耕地质量总体处于中下水平,水平较低。2017年互助县的耕地质量等级主要以三等与二等地为主,逐渐向四等地与二等地减少,五等地比重最低,耕地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相比2010、2013年,2017年耕地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二等地比例均有所上升,耕地质量水平有一定的提升。(3)对比2010、2013、2017年互助县各乡镇的平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上升,2013-2017年平均质量等级的变化与2010-2013年相比较为平缓,说明各乡镇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愈加平缓,变化幅度愈来愈来小。高寨镇在这三个时间节点的质量趋于下降,西部地区的五峰镇、台子乡等地则是质量提升区。(4)2010-2013年、2013-2017年两个时间阶段耕地质量等级降低的地区主要在中部地区如塘川镇、台子乡、东山乡等地。塘川镇、威远镇等耕地质量相对较高,但却存在质量等级下降的风险,等级升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丹麻镇与林川乡等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地区,这些乡镇的耕地质量有一定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