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T1DM大鼠模型中,DN病变的早期指标,哪些病变与肾脏损害关系最密切,寻找DN的早期诊断依据。方法:75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5),实验组(n=50)。实验组SD大鼠将接受一次性腹腔注射STZ(60mg/kg),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相应剂量的枸橼酸缓冲溶液;72小时(h)后,将空腹血糖(FBG)≥16.7mmol/l的大鼠纳入糖尿病(DM)组,余下未达标的SD大鼠被纳入对照组。分别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随机分为2、4、8、12、16周(w)共5组。监测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尿、血生化指标、体质量(BW)、KHI、肾脏损伤评分;并分别将各组大鼠于各实验时间终点(即成模后2w、4w、8w、12w、16w)处死,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视网膜、心肌、大血管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同时计算各组大鼠的肾脏肥大指数(KHI)、肾脏损伤评分、心肌损伤分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计数,分析肾脏损害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肌酐(s Cr)、肾脏损伤评分、KHI与视网膜及心肌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实验组大鼠FP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大于16.7mmol/l,成模率为100%,死亡率0%;2.DM组大鼠一般情况(尿量、进食量)、尿生化指标(24-h UP)显著增加,BW逐渐降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显著降低,s Cr、尿素氮(BUN)逐渐升高。3.病理改变:肾脏逐渐出现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及系膜细胞增生,局灶性硬化形成,肾小管颗粒或空泡变性,伴管型形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肿胀、脱落、减少,余各层变薄,出现空泡变性,伴新生血管形成等,心肌细胞肥大增生,空泡变性,坏死,心肌间血管扩张充血,管壁增厚等,大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减少,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伴炎性细胞浸润等。4.DM组KHI先升高后降低、肾脏损伤评分逐渐升高;对照组RGC计数逐渐增加,而DM组各亚组RGC计数逐渐减少;DM组心肌损伤评分逐渐加重。5.24h-UP、KHI、肾脏损伤评分、肌酐与视网膜病变存在显著相关性,肾脏损伤评分、KHI与心肌病变存在显著相关性,24h-UP、肌酐与心肌病变无相关性。结论:1.STZ诱导T1DM大鼠模型成模率高。2.糖尿病引起肾脏、视网膜典型病理改变的时间为4-8周,心肌、大血管出现典型病理改变的时间为12-16周,T1DM微血管并发症早于大血管并发症发生。3.24h-UP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病(DN)病理改变呈同步关系,可作为DN早期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