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发展,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口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口译员来说,如何减少误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与非汉字圈的人相比有其优势,但又因日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在汉日口译中由于母语干扰导致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本稿在先行研究部分介绍了 Lado、Ellis、Odlin等学者关于母语干扰的研究,还有中日两国对母语干扰研究的现状。从中得知英语口译相关文献颇多,但跟中日口译中母语干扰相关的文献却很少。另外,以往的母语干扰研究主要都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大致的分类,而针对词汇再细分的论文少之又少,并且都是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学者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稿就汉日口译中词汇方面的母语干扰现象进行研究。在说明语言迁移、母语迁移、语言干扰、母语干扰等关系和语言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将模拟口译实践的课堂录音文字化,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考察。本研究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级MTI专业的学生为对象,研究材料为课堂录音,内容包括公司的经营、体育、"待机儿童"问题、漫画、电影、汽车。上课形式是2~4人一组扮演发言人,其他同学进行翻译。笔者将材料中出现的所有词汇方面的母语干扰现象分成以下五类:①生搬硬套的母语干扰、②固定搭配的母语干扰、③词义混淆的母语干扰、④词性混用的母语干扰、⑤语境的母语干扰。根据笔者的统计,生搬硬套的母语干扰与其余四种相比,出现率最高。生搬硬套的母语干扰根据其特征又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外来语的回避,二是汉字的照搬,三是联想意思的照搬。另外,固定搭配的母语干扰现象中「NをV」型的母语干扰现象极多。而语境引起的母语干扰实例中,受中文习惯的影响,省略接尾词「さん」的问题尤为突出。笔者在分析了上述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4个对策:第一是强化对比分析。经常利用辞典对词的意思和词性进行对比分析。此对策对属于意思混淆和词性混用的母语干扰尤为有效。第二是加强可理解的输入。基于Krashen的理论,进行「i +l」的输入,此对策对避免产生生搬硬套、固定搭配、语境上的母语干扰有帮助。第三是加强语言输出,这是基于Swain输出理论提出的对策,通过记录下来口译的内容能更清楚地发现母语干扰造成的不自然的日语表达,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口译。第四是转换思维方式。了解更多不同文化交流相关的知识并付诸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希望能对汉日口译学习者今后减少母语干扰引起的误译,并提高口译质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