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的退化会引起视觉回路的重构,进而会导致视觉信号的丢失,这就会引发很多视觉方面的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两种典型的视网膜退化疾病,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是到目前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找到这种治疗方法的关键在于了解视觉通路中神经元的特性。视网膜退化时,关于视网膜方面的电生理的特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是视网膜退化的过程中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却鲜为人知。初级视皮层是视觉信息传递的必经之地,视觉信息进入高级视皮层之前要经过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初步整合。所以了解视网膜退化后初级视皮层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这也为以后找到更好的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更好地研究视网膜退化之后初级视皮层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实验中将大鼠分为了视网膜退化大鼠(退化组)和视网膜正常大鼠(对照组)。S334ter-line-3(S334ter-3)大鼠是经转基因后使其视网膜退化的大鼠,这个转基因模型和在人类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发现的视紫红质的突变非常类似,实验中将S334ter-3大鼠作为退化组的大鼠。Long Evans(LE)大鼠的视网膜中有色素,视觉功能比较完备,和人类视网膜的生理状态非常接近,实验中将Long Evans大鼠作为对照组的大鼠。实验从11只S334ter-3大鼠和10只Long Evans大鼠中一共采集到127个初级视皮层的细胞,其中58个S334ter-3大鼠细胞和69个Long Evans大鼠的细胞。通过细胞外微电极实验记录,我们检测了S334ter-3大鼠和Long Evans大鼠初级视皮层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Long Evans大鼠相比,S334ter-3大鼠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具有更弱的方位选择性,较差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及更小的感受野。由此可见,大鼠的视网膜退化后,对视觉特征的方位和时间频率的敏感性下降,空间分辨能力减弱,这些结果表明视网膜退化后初级视皮层对视觉特征的加工有了很大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