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曾获四次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早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被誉为“美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伟大的经典悲剧”。该剧以三幕剧的形式,描写了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地区的农场生活,展现了人物在清教主义和父权制压迫下的悲剧命运。本文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主要依据,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研究,探讨该剧的空间特征,并挖掘其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建构的意义。本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以及结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一章简述空间批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重点介绍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第二章探讨了戏剧中物理空间的建构,分析戏剧的共时性特征。微观上,在榆树、客厅、大路等意象的空间隐喻中,农场外部与农场内部形成了一明一暗的鲜明对比。宏观上,新英格兰和加利福尼亚具有空间并置的特征,打破了戏剧的线性叙事结构,形成了空间的对峙。这两种叙事策略将农场表征为压抑的囚笼,深化了悲剧主题。第三章分析了心理空间的反映,心理空间承载了人物的情感与思想,揭示了主人公们对财富的贪婪、心灵庇护的渴求以及对真爱的探寻,即从欲望走向救赎的过程。人物的心理变化使心理空间得以延展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四章探讨了社会空间的内涵。农场是美国19世纪中期清教思想和父权制压迫中的社会缩影。在僵化的清教教义的统治下,人性逐渐扭曲,社会关系淡漠。清教思想规训着农场中的人,违反教义的人会受到神的惩罚。作为另一种压迫力量,父权制主体利用空间(农场)作为支配手段,使他人成为生产和再生产的工具,以维持农场的空间主权。在清教主义与父权制的压制下,主人公在不断挣扎与反抗中终走向悲剧。结论部分探讨了从空间批评分析《榆树下的欲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运用空间批评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从空间的角度深层次地把握戏剧的悲剧主题,理解人物在空间压制下必然的悲剧命运,同时挖掘奥尼尔的空间叙事技巧。《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具有空间形式的戏剧,其空间效果的产生不仅来自于空间本身作为戏剧叙事的静态场景,更是来自于其创作过程中基于物理、心理及社会三个空间维度所完成的主题的动态构建。通过对戏剧的空间研究,有助于丰富空间理论在戏剧文本中的应用。同时戏剧极强的空间表现力证明空间批评作为一种多融入、跨学科的新的批评方法在评论文学、拓宽研究思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