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视角下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地区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美术,琳琅满目地散布于鲁西大地。但成绩只代表过去,似乎只是转眼间,民间工艺美术已经风光不在,许多种类正在或已然消逝。聊城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民间美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同时也欣喜地看到部分民间美术的另一番景观,这种景观由一系列蜕变形态构成,如东昌府葫芦雕刻、牛筋腰带等,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今这种蜕变形态,在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现代化氛围中,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吸引力,并可望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新增长点。  因此,民间美术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为人们所喜爱、所欣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以活态的形式把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下去,这才是实现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能真正的传承。  硕士论文《产业化视角下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研究》从民间工艺美术的特性谈起,着重分析了它产生的文化基础与资源概况,其次阐述了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变迁并指出其当前的新出路,随后又论述了社会变迁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需求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它们如何发展的基本思路并设计了解决的方案。这不仅真实的再现了聊城民间工艺美术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而且对它们的可持续生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有以下部分构成:  前言:本章主要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做以概括性的论述,以及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从而引出本文正题。  第一章、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概述:本章主要从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考察入手具体分析了聊城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的文化基础、资源概况及特点。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融合物质与精神的造物活动。实用性、艺术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商品性也是它的重要属性;分布在聊城地区的许多民间美术门类,大都是以农民的民俗文化为背景,聊城独特的运河民俗风情是民间美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文化基础;聊城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有:东昌府本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茌平民间中堂画、茌平剪纸、马官屯泥人、冠县郎庄面塑、牛筋腰带等。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群体性、脆弱性、时间上的模糊性、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对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将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章、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状况:本章从聊城民间艺人的创作、生产的变迁和以后的新出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当地民间艺人的创造心态,是在生活艰辛和物质材料、工具手段奇缺,心理承受重压的条件下锻炼与表现出来的,其中蕴含着令人敬佩的坚强意志与追求美的执着精神。聊城民间工艺美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当前呈现出整体衰落的趋势,不过部分种类出现了新的蜕变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自身调整,这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方向。  第三章、社会变迁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需求的影响:本章主要论述了明清时期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明清时期以运河为轴心的交通网络、以运河城镇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南北文化交流背景下运河城乡社会风俗的变迁有力的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繁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出现变化,大众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已更新,但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在今天依然拥用强势的文化心理基础。  第四章、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未来产业发展之路的设想与展望:本章对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设计了可持续营运机制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聊城民间工艺美术的产业发展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本养源为前提、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为基本思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生产运作机制、产品开发机制、市场开拓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投融资机制等可持续营运机制并附之以若干政策建议。相信我们可以使聊城民间工艺美术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实现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所独有的传统色彩观,蕴含着典型的东方智慧,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哲学思辨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与色彩观不断融合,使得传统绘画在整体上呈现出颇具民族美学特征的艺术面貌。在多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