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探索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f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矫正推动了刑罚执行的社会化和个别化。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中对服刑人员采取分类监督是实现行刑个别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而实行这一监管措施的基础就是对服刑人员进行严格的人身危险性评估。人身危险性在社区矫正中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可能性,具有反复继续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人身危险性评估在监狱行刑中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而言则是一种新鲜事物。目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着这一项工作的展开。因此在具体制定危险性评估量表的同时必须适当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并考虑到矫正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统计式评估为主,诊断式评估为辅”的评估模式,力求做到简洁明了,便于操作。英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我国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计划时要科学地借鉴他们做法中有益于或者合适于我们的部分,同时也要分析他们做法上的失误,引以为戒。北京和上海在全国社区矫正试点中首先进行了人身危险性评估的尝试,取得初步的成果,但离成熟和完善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运用刑罚学和犯罪学理论分析了人身危险性评估与社区矫正刑罚个别化、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评估量表进行了设计。量表设计的关键是危险性因素的选择,必须经过“预测因素”的选取到“标准因素”的确定这个过程。因素分值的设定以及分数段的划分作为划分监督等级的依据。矫正工作者在按监督等级监管时还必须结合服刑人员的需要来对症下药,既要相互参照也要辨证对待二者的矛盾,这样才能取得更显著的改造效果。以人身危险性评估和服刑人员的需要评估为基础,具体开展危险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区别对待、阶段性衔接、个案管理等。随着人身危险性评估在各个社区矫正试点的铺开,评估体系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同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86年以来,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五年为一轮,至今持续已达40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所谓普法教育,是指以推进依法治国为目的,以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为目标
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先锋,是地区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信用程度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结果的成败。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三者相辅相成,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当前物权立法中的难点问题。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人们早已形成共识。然而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涉及公有制这一敏感的政治问题
  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分析个案来得出一般性的认识。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郭亮社区的概况和治理结构;第二部分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活动创新这三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展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