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于《周易》起步,《文心雕龙》成形,历代文论家适时以充实,凭其有定论而无定,无定而大体可通之理论特色行而可远,日益丰满圆融。北宋文人尤其好尚此论,故可于短暂之生命内创立不朽之文学盛宴,正所谓“通变”理论研究的绝佳代表。但学术界对北宋文学之探索多着力于微观之个体及部分之研究,于宏观之文学与理论间之恰接研讨尚显粗疏空白。因此,本文将以微观与宏观相参照为研究视角,以“通变”理论为基点,以其时之文人偏“通”或偏“变”为标准分为三期,也即三章,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精华,于对比研究中还原北宋文学之“通变”盛况及其对“通变”理论之贡献。第一章“北宋初期‘通’中寓‘变’”,首先,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基础——“原道,征圣,宗经”,探索宋初理论家于立论根基之追寻——所“通”者何。虽名曰“通”却已含“变”,于儒家而外,兼收佛道以“通”之。其次,宋初文人专注于“通变”之本质研究,虽共同关注于性(心)或情等心理场域,却因各人思想宗尚尚异而有所“变”,因之, “通”中寓“变”乃北宋初期之理论特点。第二章“北宋中期‘变’中济‘通’”,本章以儒佛道三家浑通为思想体系,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为时代背景,以《文心雕龙·通变》篇与《辨骚》篇为研究基础,以欧阳修、苏轼与晁补之之文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分为三小结加以论述:第一节,以刘勰之“通变”创作论为对比内容,探讨欧苏于变革背景下的文学创作观;第二节,以刘勰之“通变”文体观为对比项,论述欧苏诗、文、词、赋等文体革新理论;第三节,以刘勰“通变”实践——《辨骚》为对比维度,研究苏晁之“骚学”通变观,藉此三节讴歌北宋文人勇于适时之变而“变通”的创新精神。第三章“北宋末期融‘变’汇‘通’”,本章着重于对中期变革流弊之补救——“本色”之通,与北宋文学特色之定型——规矩之折衷。以黄庭坚“正体为本”、陈师道“诗文各有体”及李清照“别是一家”为“本色”论之代表;以黄庭坚之雅俗“变通”观为规矩绳墨;以吕本中之“悟入活法”为北宋文论之“通变”折衷总结,概括北宋文人善思善辨,融变汇通的智者风范。经由刘勰《文心雕龙》与北宋文学理论之相互生发,不仅丰富了刘勰“通变”范畴之理论内涵,弥补学术界于宏观视角之疏忽,而且探知北宋文学终以代雄的根本原因,还原北宋文学自觉自为的“通变”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