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通变”观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uo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于《周易》起步,《文心雕龙》成形,历代文论家适时以充实,凭其有定论而无定,无定而大体可通之理论特色行而可远,日益丰满圆融。北宋文人尤其好尚此论,故可于短暂之生命内创立不朽之文学盛宴,正所谓“通变”理论研究的绝佳代表。但学术界对北宋文学之探索多着力于微观之个体及部分之研究,于宏观之文学与理论间之恰接研讨尚显粗疏空白。因此,本文将以微观与宏观相参照为研究视角,以“通变”理论为基点,以其时之文人偏“通”或偏“变”为标准分为三期,也即三章,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精华,于对比研究中还原北宋文学之“通变”盛况及其对“通变”理论之贡献。第一章“北宋初期‘通’中寓‘变’”,首先,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基础——“原道,征圣,宗经”,探索宋初理论家于立论根基之追寻——所“通”者何。虽名曰“通”却已含“变”,于儒家而外,兼收佛道以“通”之。其次,宋初文人专注于“通变”之本质研究,虽共同关注于性(心)或情等心理场域,却因各人思想宗尚尚异而有所“变”,因之, “通”中寓“变”乃北宋初期之理论特点。第二章“北宋中期‘变’中济‘通’”,本章以儒佛道三家浑通为思想体系,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为时代背景,以《文心雕龙·通变》篇与《辨骚》篇为研究基础,以欧阳修、苏轼与晁补之之文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分为三小结加以论述:第一节,以刘勰之“通变”创作论为对比内容,探讨欧苏于变革背景下的文学创作观;第二节,以刘勰之“通变”文体观为对比项,论述欧苏诗、文、词、赋等文体革新理论;第三节,以刘勰“通变”实践——《辨骚》为对比维度,研究苏晁之“骚学”通变观,藉此三节讴歌北宋文人勇于适时之变而“变通”的创新精神。第三章“北宋末期融‘变’汇‘通’”,本章着重于对中期变革流弊之补救——“本色”之通,与北宋文学特色之定型——规矩之折衷。以黄庭坚“正体为本”、陈师道“诗文各有体”及李清照“别是一家”为“本色”论之代表;以黄庭坚之雅俗“变通”观为规矩绳墨;以吕本中之“悟入活法”为北宋文论之“通变”折衷总结,概括北宋文人善思善辨,融变汇通的智者风范。经由刘勰《文心雕龙》与北宋文学理论之相互生发,不仅丰富了刘勰“通变”范畴之理论内涵,弥补学术界于宏观视角之疏忽,而且探知北宋文学终以代雄的根本原因,还原北宋文学自觉自为的“通变”实践。
其他文献
云增诺们汗夏玛尔班智达·根敦丹增嘉措(1852-1912),格鲁派高僧,青海支扎寺首任法座,俗姓蒙古土默特部,其先青海察罕诺们汗扎萨克旗人。夏玛尔班智达以依藏文所著《诗镜论》
“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当代历史上进程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重要的创作母题。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远去,但人们对知青岁月所蕴藏的丰富文学资源的开掘却
目的比较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PDT)与全细胞百白破疫苗(WPDT)接种反应差异。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8月在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接种的3个月以上,2岁以内的985名儿童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做好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应从激发孩子对上小学的向往;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
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受社会文化风气和文学传统的影响,乾隆时期文人独创的长篇白话小说空前繁盛,较多的读书人以作家的身份从事小说创作。这时期小说的
环境规划同城市规划在目的、任务、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同,这就必然使得其在内容上存在区别。而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重视,要求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必须协调发展、统筹建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法,选择两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各100名,均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临床带教,其中试验组在
介绍疏肝解郁法联合作业疗法辨治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本病发病多因七情内伤、五志过极所致,拟疏肝解郁法论治,同时结合作业疗法进行精神康复干预,疗效颇佳。并附验
沈复燦钞本《琅嬛文集》,现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6年2月出版。由于张岱敏感的明遗民身份,许多著作不得刊刻,仅以稿抄本流传,散佚不传者亦不少。《琅嬛文集》虽侥幸存世,但
目的1.比较三种不同麻醉方案联合喉罩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临床效果。2.优化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术麻醉方案,规范操作流程。方法1.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市肺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