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每月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鸟类保护区西南水域的潮沟、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Scirpus mariqueter)这三种亚生境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三种亚生境中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和最高淹没水深)和生物因子(植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差异,探究了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的时空分布和食性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亚生境中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差异三种亚生境中潮沟的最大淹没水深明显高于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三种亚生境的水温和盐度两两间无明显差异(ANOVA,P>0.05)。春末至秋初(5-10月)是海三棱藨草生长旺盛的时期,秋末至春初(10-3月)则逐渐枯萎,3月春季来临又开始新一轮生长。调查期间共记录浮游动物71种类,隶属于22目,其中桡足类的剑水蚤目、猛水蚤目和哲水蚤目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达到总数的94.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3种类,隶属15科,以甲壳动物(7种)和软体动物(6种)占优势。游泳动物共采集到32种,隶属17科,以鲤科和长臂虾科(均为5种)最多,其次为虾虎鱼科和方蟹科(均为4种)。三种亚生境中浮游生物分布无明显差异,而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差异。潮沟和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均为谭氏泥蟹(Ilyoplax deschampsi)、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光滩的除了上述三种优势种外,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也是优势种。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最为丰富,潮沟次之,光滩物种数最低。潮沟区域共捕获游泳动物23种,优势种为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光滩区域共捕获游泳动物26种,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海三棱藨草带共捕获游泳动物17种,优势种为中国花鲈、鮻、斑尾刺虾虎鱼、刀鲚和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通过群落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分析发现,浮游动物群落可大致分为夏季和其他季节两类;三种亚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度较低,海三棱藨草带和潮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较为相似,而与光滩差异较大;游泳动物群落大致可分为冬春季和夏秋季两组。(2)斑尾刺虾虎鱼的食性特征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43.74)、蟹类(IRI(%)=39.10)、昆虫类(IRI(%)=5.45)以及多毛类(IRI(%)=4.49)等10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虾类和蟹类为斑尾刺虾虎鱼主要饵料,分别以安氏白虾等白虾属和相手蟹属为优势饵料为优势饵料;昆虫类以小划蝽(Micromecta quadriseta)等蝽科昆虫成虫为优势饵料。斑尾刺虾虎鱼在秋季增大摄食量以备越冬之需,各月的平均饱满指数和平均摄食等级波动均较大,7月均为最低,而11月达到最高值。斑尾刺虾虎鱼平均摄食等级随体长增大而明显增大,说明小个体的摄食能力要低于大个体。(3)斑尾刺虾虎鱼的栖息策略6-11月均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样本,进入潮间带的主要是其幼鱼(比例高达96.9%)。潮沟中共采集到93尾,是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的5.2和4.9倍,说明潮沟是斑尾刺虾虎鱼进入潮间带湿地的主要通道之一。调查期间,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斑尾刺虾虎鱼的采集尾数昼夜差异较小且不显著(ANOVA,P>0.05),潮沟中斑尾刺虾虎鱼的昼夜丰度均高于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不同生境的饵料来源不同,是造成斑尾刺虾虎鱼在光滩与海三棱藨草带、潮沟的摄食强度和饵料种类的昼夜差异较大的原因。不同亚生境中斑尾刺虾虎鱼的食物组成差异较大。光滩中斑尾刺虾虎鱼的食物组成中鱼类W%值最高,海三棱藨草带中鱼类W%值仅为0.71%,海三棱藨草带中蟹类的W%值最高。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光滩中斑尾刺虾虎鱼的食物组成与其它两种亚生境差异相对较大,海三棱藨草带中斑尾刺虾虎鱼的食物组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单一亚生境中的优势饵料不足以满足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需求。其他个体较大饵料生物丰度的增加对斑尾刺虾虎鱼的食物组成影响较大,斑尾刺虾虎鱼极有可能是追逐饵料生物而进入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据CCA分析结果,海三棱藨草密度对于斑尾刺虾虎鱼的分布和摄食均有较大的影响,说明盐沼植被对于增加鱼类栖息地异质性以及提供食物来源上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地形异质性及其导致的生物分布差异,造成同种环境因子在不同亚生境中对鱼类摄食活动产生不同影响。生境模拟实验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在潮沟出现的数量比例约是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的10倍,初步验证其进入潮间带主要通过潮沟,其进入光滩和海三棱藨草带的主要原因是摄食。因此,从生境利用角度来说,本研究推测斑尾刺虾虎鱼优先通过潮沟的涨水进入潮间带,再扩散至盐沼或光滩进行捕食或躲避敌害活动;不同亚生境间的斑尾刺虾虎鱼丰度差异与其摄食饵料分布差异有关。